[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高负压引流瓶在审
| 申请号: | 201020558557.4 | 申请日: | 2010-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6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 发明(设计)人: | 杨奕;何力;王承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翔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0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使用 高负压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流瓶,特别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高负压引流瓶。
背景技术
在医学临床上经常使用负压原理提取病人病灶部位的体液,临床手术、护理过程中创口分泌物的持续引流,目的是为了方便医生临床治疗等。目前使用的医用引流器多采用导流软管直接连接在储液袋上,难以观察流速和流量,并且由于导流软管缺少硬性给病人插接困难,而且不能精确的反应流入引流容器内液体的体积,不能精确反应容器内负压值的变化情况。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一次性使用高负压引流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的,自带高负压,可精确测量其内部液体体积,并可直接观察其内部空气压力以及使用状态,并且结构简单,实用灵活,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引流容器,还可以真实精确的反应瓶内负压值的变化,方便医生临床治疗及护理。本实用新型由瓶体(1)、真空指示器(2)、连接管接头(3)、接头夹板(4)、管夹板(4A)、连接管(5)、标准刻度尺(6)、小容量标准刻度尺(7)、悬挂环(8)、悬挂吊带(9)、引流管接头(10)、真空指示器支撑弹簧(11)组成,其特征在于瓶体一端设置有一个用于与连接管连接的连接管接头,还有一个测量瓶体内高负压压力的真空指示器,该连接管接头及真空指示器均与瓶体密封连接。连接管接头开口一端与连接管一端可转动密闭连接,在连接管接头上设置有接头夹板,连接管上设置有管夹板用于调节引流流量。在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引流管接头密封连接该引流管接头具有塔形结构,并至少具有两个连接截面面积不同的连接接头,可以配合不同直径的引流管使用。真空指示器为内有支撑弹簧具有压力截面的弹性波纹管,该波纹管内部中空且与瓶体连通,能够真实精确的反应瓶内负压值的变化。瓶体上具有标准刻度尺,用于测量瓶体内液体体积,瓶体上还具有小容量标准刻度尺,用于测量瓶体内液体小于100ml时的液体体积。瓶体上还有用于吊装引流容器的悬挂环和悬挂吊带。一次性使用高负压引流瓶,这种引流容器包括内部为高负压(负压值不小于最大真空压力标识值(98000Pa)的80%)状态的瓶体,且瓶体内为无菌环境。
作为测压元件的真空指示器与瓶体内部连通,在初始状态下,由于瓶体内不具有高负压并接近真空,则波纹管的压力截面受到外部空气的压力从而使得波纹管产生被压缩形成收缩状态。而随着整个引流系统的不断使用,瓶体内的液体越来越多,同时也会有部分空气进入瓶体内部,使得瓶体的空间压力逐渐升高直到与外部压力持平,在这个过程中,波纹管逐渐恢复到张开的状态下,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波纹管内的真空指示器支撑弹簧弥补了波纹管由于长时间被压缩造成的材料变形不能准确反映瓶体内的负压情况的缺点。当波纹管逐渐恢复到张开状态时表示瓶体内外压力近似相同,一次性使用高负压引流瓶将不能够再继续工作。连接管一端的引流管接头为塔形结构,该引流管接头至少具有两个不同面积的连接截面接头,优选采用三个以上连接截面接头,采用了六个不同截面面积的连接头。这样就能够使得连接管具有与不同截面的引流管连接。方便了使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高负压引流瓶,使用过程如下,首先通过连接管上的引流管接头与从病人病灶部位引出的引流管连接,之后打开连接管上的管夹板,再打开连接管接头上的接头夹板,使得瓶体与病人病灶部位联通,由于人体内部的压力具有一个大气压,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病灶部位的体液通过连接管流入了瓶体内,同时真空指示器不断转变状态。在整个过程中,真空指示器不断变化直到变成张开状态时,则一次性使用高负压引流瓶完成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真空指示器张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真空指示器收缩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塔形引流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翔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翔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85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