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压侧装式移动压缩垃圾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57803.4 | 申请日: | 2010-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7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文杰;周安康;丁贤良;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F9/00 | 分类号: | B65F9/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陆志强 |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压侧装式 移动 压缩 垃圾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压缩垃圾箱,本移动压缩垃圾箱采用后压侧装式,属于垃圾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垃圾收运是持续、永恒的课题,从散装到压装,从车载固定压缩箱到车箱可卸式移动压缩箱,技术发展较快。分析技术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垃圾的收运是向密闭无污染箱体、大装载量、车辆高利用率的方向发展的。
目前,国内城市垃圾的收集、中转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建设大型中转站,采用固定式大型压缩设备+拉臂运输车辆+普通密封垃圾箱体的模式实现垃圾快速转运。二是建设小型中转站,采用拉臂运输车辆+自带压头的密封垃圾箱体的模式实现垃圾快速转运。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目前很难在繁华闹市挤出地方建大型中转站,数量众多的垃圾收运中转多为小型站,以社区为单元垃圾集中转运,所以城市的各沿街门面底楼、路口街边等都会出现垃圾转运点。针对这样的小型垃圾转运站,国内环卫部门使用的往往是前压前装式移动压缩垃圾箱体,由于现有的移动垃圾箱尺寸较长,一般要占用人行通道或公路路面才能实现装运作业。而由于装垃圾的料斗在箱体前面(即靠近车头),在(压缩)垃圾转运站作业时,料斗就直接暴露在垃圾转运站外,装料过程中会撒漏很多生活垃圾和污水,严重污染公共街道,影响邻近门市、过住行人、住户居民,对周边环境形成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在垃圾转运站装料作业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后压侧装式移动压缩垃圾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压侧装式移动压缩垃圾箱,它包括箱体、后盖、压头壳体、压头、压头油缸、后盖举升液压缸、垃圾斗翻转机构和垃圾斗,所述后盖上端通过铰链和箱体尾部活动连接,后盖举升液压缸设于箱体和后盖之间以推动后盖绕铰链转动;压头和压头油缸设于压头壳体内,压头通过压头油缸和压头壳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头壳体固定在后盖上,垃圾斗通过垃圾斗翻转机构设于压头壳体侧面。
为了防止成分复杂的垃圾进入压头油缸工作区域内,本实用新型在压头壳体内设有滑槽和由若干层组成的层叠式滑板,滑板位于滑槽内,压头和压头油缸位于滑板下,压头与滑板连接由压头带动滑板沿滑槽滑动而将滑板逐级展开。
所述垃圾斗翻转机构主要由垃圾斗翻转连杆、转臂和垃圾斗举升液压缸构成,转臂一端通过转销铰接在压头壳体侧面, 另一端与垃圾斗刚性连接;垃圾斗翻转连杆一端通过转销铰接在压头壳体侧面, 另一端通过转销铰接在转臂上;垃圾斗举升液压缸一端和转臂可转动连接,另一端和垃圾斗翻转连杆可转动连接。
为了确保垃圾斗受力均衡,在所述压头壳体侧面和垃圾斗之间设有辅助转臂,辅助转臂一端通过转销铰接在压头壳体侧面,另一端与垃圾斗刚性连接。
为了节省压头油缸布置空间,所述压头油缸为两个且上下交叉布置。
所述压头的外形结构为“W”型或“V”型。
本实用新型由于压头壳体固定在后盖上,对应的垃圾斗设于压头壳体侧面,故装料作业是在垃圾转运站里(相当于室内)进行的,抛洒的垃圾、污水不会污染街面,溢出的臭气可在室内进行除臭处理,避免了对周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这对净化、美化城市环境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城市环境卫生的建设。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装料初始状态图。
图2—图1侧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垃圾斗翻料状态图。
图4—图3侧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压头壳体内的垃圾向箱体转移状态图。
图6—图5侧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后盖抬升状态图。
图8—本实用新型在车辆上自卸垃圾状态。
其中,1-箱体;2-后盖;3-压头壳体;4-滑槽;5-压头;6-滑板;7-压头油缸;8-后盖举升液压缸;9-垃圾斗翻转连杆;10-垃圾斗举升液压缸;11-垃圾斗;12-转臂;13-辅助转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78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料莲芯再利用生产莲芯茶、莲芯茶饮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五台山菜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