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点火脉冲传感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56290.5 | 申请日: | 2010-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65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孙增智;周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华敏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P17/12 | 分类号: | F02P17/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白***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点火 脉冲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能够直接通过感知发动机高压点火脉冲电流的变化,采集汽车发动机点火、转速等工况信息的高压点火脉冲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发动机工况检测,大多采用高压试火方法,即将分电器中心高压线或某缸高压线拔下,将线头放置距离缸体3~6mm处,起动发动机试火,有火花且火花强烈,说明点火系工作正常;反之则不正常。汽车发动机点火电压高达二、三万伏,通过观察高压放电火花的有无及其大小来判定汽车发动机工况,只能定性检测,不能做到定量检测,且判定结果会因人而异,既不科学,也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直接通过感知发动机高压点火脉冲电流的变化,采集汽车发动机点火、转速等工况信息的高压点火脉冲传感器。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高压点火脉冲传感器,包括传感头、电缆线和连接插头,所述的传感头包括铁氧体磁环和绕制在铁氧体磁环上的线圈绕组;所述连接插头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线圈绕组的始端与第一电极连接,线圈绕组的末端与第二电极连接。
所述的电缆线为二芯电缆,二芯电缆的两根缆芯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点火脉冲传感器在使用时,将汽车发动机高压点火电缆穿过传感头中心的高压点火电缆通孔,高压点火电缆中的交变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相应磁场,变化的空间磁场使铁氧体磁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线圈绕组产生电压。由于铁氧体磁环的磁饱和特性,线圈两端输出与点火电流变化相应的矩形窄脉冲电压信号,该脉冲信号表征发动机转速等适时工况。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点火脉冲传感器,可以进行非接触式测量,能够直接通过感知发动机高压点火脉冲电流的变化,采集汽车发动机点火、转速等工况信息,从而替代高压试火方式检测,即通过观察高压放电火花的有无及其大小来判定汽车发动机工况的不安全、不精准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感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感头、2电缆线、3连接插头、4铁氧体磁环、5线圈绕组、6第一电极、7第二电极、8高压点火电缆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点火脉冲传感器,包括传感头1、电缆线2和连接插头3,传感头1包括铁氧体磁环4、绕制在铁氧体磁环4上的线圈绕组5;连接插头3包括第一电极6和第二电极7,线圈绕组5的始端与第一电极6连接,线圈绕组5的末端与第二电极7连接。电缆线2为二芯电缆,二电缆的两根缆芯分别与第一电极6和第二电极7连接。
传感头1和电缆2为整体注塑成形。即先在铁氧体磁环4上用高强度漆包线绕制线圈绕组5,线圈绕组5端头从一侧引出,并与二芯电缆芯线连接,线圈绕组5的始端对应连接第一电极6,线圈绕组5的末端对应连接第二电极7,最后用ABS工程塑料进行一体化注塑。
发动机转速等工作状况与发动机高压点火电流直接相关。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发动机高压点火电缆穿过高压点火电缆通孔8,高压点火电缆中的交变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相应磁场,变化的空间磁场使得铁氧体磁环4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变化的磁通量导致线圈绕组5产生感生电压,线圈绕组5通过二芯电缆和连接插头3输出信号,由于铁氧体磁环4的磁饱和特性,线圈绕组5输出与点火电流变化相应的矩形窄脉冲电压信号,该脉冲信号表征发动机转速等适时工况。本实用新型不损耗发动机点火能量,不影响发动机工作状况,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华敏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华敏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62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