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乳器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55508.5 | 申请日: | 2010-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2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洪士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士超 | 
| 主分类号: | A61M1/06 | 分类号: | A61M1/06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钱凯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吸乳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令奶汁确实进入奶瓶中,而不受气体抽吸影响的设计,尤其涉及一种吸乳器结构。
背景技术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墨西哥国家营养研究院和其它研究中心合作发表在1998年4月著名的Lancet期刊的一研究,证实母乳含有特殊的糖蛋白lactadherin,可以抵抗轮状病毒而减少儿童腹泻;是以,母乳可提供婴儿养份与增强免疫力,是婴儿的最佳天然食物与医药,过去的研究发现母乳还有抵抗大肠杆菌和链锁状球菌感染的效用,且婴儿的免疫系统还未成熟,故比成人更容易感染病菌,因此,连在较文明进步的美国,美国小儿科学院(AAP)都积极建议母亲应至少对新生儿哺乳六个月,而哺乳器即为此目的而生。
现有的哺乳器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案号第261784号,『吸乳器结构』,其是一种吸乳器结构,该吸奶器由具有喇叭形罩口的本体、橡皮球、设于本体及橡皮球之间的连接管、以及设于本体下方的奶瓶所组成,其中,喇叭形罩口可罩住乳房,其内部并朝向奶瓶延伸一挡片,而连接管与本体之间、以及周壁上各设一单向阀,当按压橡皮球时,可使空气自连接管周壁的单向阀释出,松开橡皮球以后,由于其室压极低,故可吸引乳房内的乳汁喷出,并自挡片流至奶瓶内,而形成一具有强大吸力,且操作简便的吸乳器。
然而,该种现有的哺乳器虽可提供吸取乳汁的效用,但事实上,乳汁在吸入时是喷洒于挡片上,而采沿挡片流下的方式进入奶瓶中,且橡皮球抽吸气体的位置与挡片相当靠近,因此当橡皮球受按压恢复时,其抽吸力量会使得部份奶汁进入橡皮球抽吸气体处,甚至流入橡皮球内,亦或使得奶汁偏离应进入奶瓶的正常路线,而积于奶瓶上端周缘等处,造成奶汁的浪费、脏污等,因此其实用性相当有限,有必要加以研发可令奶汁确实进入奶瓶中,而不受气体抽吸影响的吸乳器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吸乳器结构,可令奶汁确实进入奶瓶中,而不受气体抽吸影响。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乳器结构,其包含一泵球、一抽引部件及一奶瓶,该抽引部件下方为一与奶瓶组设的下漏部,而抽引部件上方为一与泵球组设的接合端,及一与母乳接触的对准端;该接合端内侧开设至少一与奶瓶相通的气孔,而该下漏部内侧开设一与奶瓶相通的导引管,对准端内侧开设一与导引管相通的流道。
借此按压泵球可通过气孔产生吸力,让乳汁由对准端经流道由导引管进入奶瓶中,而不会被泵球的吸力影响而偏离进入奶瓶的路线。
本实用新型的下漏部内侧周缘设有数道肋条,该肋条上开设有一缺槽,而一止漏环嵌入该缺槽中,其中该止漏环提供密封奶瓶与下漏部组设间隙之用,而缺槽提供定位止漏环之用。
本实用新型的接合端开设一嵌孔,该嵌孔内端开设该气孔,而泵球一端设一插入块,该插入块外周套设至少一防漏环,其中该插入块嵌入嵌孔中,而防漏环抵于嵌孔内壁。
本实用新型的导引管为一可拆卸替换的吸管,该吸管一端凸伸于对准端内侧形成该流道,另一端凸伸于下漏部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令奶汁确实进入奶瓶中,而不受气体抽吸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抽引部件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抽引部件剖视示意图。
图3、图4是本实用新型抽引部件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 泵球 11 插入块 12 防漏环 2 抽引部件
21 下漏部 211 导引管 212 肋条 213 缺槽
214 止漏环 22 接合端 221 气孔 222 嵌孔
23 对准端 231 流道 3 奶瓶 4 吸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乳器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实施例,包括一泵球1、一抽引部件2及一奶瓶3,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士超,未经洪士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55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