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转盘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55423.7 | 申请日: | 2010-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4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郝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卡露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5/00 | 分类号: | B60D5/00;B62D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11 江苏省吴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铰接 车底 系统 中的 转盘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底盘铰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转盘轴承。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种车辆制造业也在突飞猛进,铰接式客车以它载客量大、利用系数高等特点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得到推广。铰接客车一般由前后车厢以及连接前后车厢的底盘铰接系统等组成,底盘铰接系统包括转盘轴承、前架、后架以及阻尼系统等,其中转盘轴承包括外圈和内圈,如中国专利CN201086609公开了一种大型铰接客车底盘铰接系统,其前架通过横梁与转盘轴承外圈固定连接,后架与转盘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虽然实现了较佳的转动连接,但结构较复杂,同时由于受结构的限制,螺钉仅局部区域布置,设置不够均匀,抗扭力差,可靠性不高。
为此本申请人研发了一种转盘轴承外圈与前架一体成型的铰接系统,如本申请人近期提交的申请号为“201020198624.6”、名称为“铰接车用底盘铰接系统”的专利申请,其外圈和前架连成一体,但由于刚度要求,整体采用了轴承钢板进行切割成型,然后对滚道部位进行硬度处理,这种结构整体重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转盘轴承,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紧凑,可靠性高,重量较轻,加工简单,使用寿命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转盘轴承,所述铰接系统包括前架、后架和转盘轴承,所述转盘轴承包括外圈和内圈,所述后架与所述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外圈和内圈之间在圆周方向上形成一钢珠滚道,所述外圈由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组成,所述第二外圈下端部圆周方向上形成一内凹的台阶部,所述第一外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圈的台阶部,所述第二外圈与所述前架连接成一体。
较佳地,所述第一外圈与所述第二外圈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钢珠滚道由第一外圈内壁圆周方向上形成的第一凹槽和所述内圈外壁圆周上形成的第二凹槽组成,所述钢珠滚道内设置有若干钢珠,所述内圈和外圈通过所述若干钢珠可相对转动。
较佳地,所述第一外圈为环状结构,其截面为方形结构或其它规则结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外圈上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若干孔,相应地,所述第二外圈上端面圆周方向上也设置若干螺纹孔,所述第二外圈上的螺纹孔与所述第一外圈上的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外圈由耐磨损的材料或经过热处理后耐磨的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外圈由轴承钢制成为佳。
较佳地,所述前架还包括延伸部和球铰安装座,所述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还包括球铰、球铰固定座和前横梁,所述球铰安装座一体设置在所述前架延伸部的前部,所述球铰安装在所述球铰安装座内,所述前架通过球铰安装座、球铰、球铰固定座与所述前横梁连接。
较佳地,所述后架包括上连接部、下连接部和后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上各设有若干个螺孔,所述转盘轴承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转盘轴承外圈与前架连成一体,制作装配简单,抗扭性强;2,结构紧凑,加工简单,实用性强,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架结构立体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架结构立体图二
图3是图1中A-A方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转盘轴承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转盘轴承主视图
图6是图5中A-A方向剖视图
图7是图6局部放大图
图8是使用本实用新型铰接系统中的后架立体图
图9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底盘铰接系统总成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如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转盘轴承,所述底盘铰接系统包括前架1、后架2和转盘轴承3,所述转盘轴承3包括外圈4和内圈5,外圈4和内圈5之间可以相互转动;所述外圈4设置在内圈5的外侧,且同心设置,转盘轴承内圈5通过螺钉与所述铰接系统中的后架2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转盘轴承外圈4与所述前架1连成一体,内圈和外圈的转动实现了铰接系统前架和后架的转动,所述前架与所述外圈连成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卡露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伊卡露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54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