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脉血样采集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4216.X | 申请日: | 201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9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浩;刘国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文浩;刘国祥 |
主分类号: | A61B5/153 | 分类号: | A61B5/1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脉 血样 采集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脉血样采集器,它是配合血气分析仪使用的附属器械,该装置用于采集、贮存动脉血液样本,所采集的样本供血气分析用,该项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血气分析是临床针对危重病人所做的一项重要检测,它能检测血液酸碱值、O2和CO2气体分压、离子浓度等一系列的重要参数,这些指标是协助临床医生对呼吸和肾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重要参考值。血气分析对血液样品有特殊要求,在血液采集、送检或贮存过程中样品绝对不能和空气接触,目的是防止采集样品中所含的O2和CO2气体与空气交换,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因而需要特殊的专门的采集和贮存工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脉血样采集器即是为此设计的专门工具。
2009年10月已公布的专利项目CN 200820180943.7是我们设计的无导气功能的动脉血液样本采集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设计方案增加了采血时自动导气功能,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特别的注射器活塞,该活塞上有导气孔,采血时贮样器中的死腔气体可以通过导气孔排出,活塞中央导气通道中有一个阻水封塞,该封塞干燥时气体可以自由通过,阻水封塞遇水则自动封闭,此时气体、液体均不能通过,该封塞起到一个“自动阀门”的作用。采血时血液不断流入贮样器中,在动脉压力作用下贮样器内的死腔气体通过活塞的导气通道不断被排出,当气体被完全排出后,水分开始通过活塞的导气孔外渗,当阻水封塞被水润湿后则自动封闭,这种结构设计目的是实现在采血过程中同步排气的效果,保证采血结束时贮样器内不会存有残余气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动脉血样采集器,它是由贮样器、导气活塞、阻水封塞、固体抗凝剂、密封护套、锥头旋塞构成,其特征是:导气活塞顶部有4个对称的导气槽或导气孔,活塞中心设计成圆柱形空腔,构成导气通道,通道内放置阻水封塞,导气槽或导气孔与导气通道相通使该导气活塞具有自动导气功能。贮样器中预置一种固体抗凝剂,它遇到血液后立即溶解能迅速抑制血液凝集,该抗凝剂溶解后不会产生体积效应,不对血气分析的指标产生影响。贮样器前端有内螺纹用于固定采血针针座,针座通过外螺纹与其配合连接,这种结构设计是为防止采血针意外滑脱,确保器械使用过程中的安 全性。密封护套和锥头旋塞是两种密封件组件,密封护套前端有一个橡胶塞用于封堵针孔,护套腔内有一圆锥形导向孔,它起到引导采血针沿中心轴线插入橡胶封塞内并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向内护套的孔径缩窄形成针座插孔,其内壁有四条对称的轴向突起,用于与针座相互卡合,当针座嵌入该针座插孔后旋转护套则使采血针旋上或旋下,密封护套还具有协助排除贮样器内残余气体的作用。自动导气活塞可以是塑料材料,也可以选择天然橡胶材料,其特征是位于活塞头端外侧边缘有4个对称的孔,这些孔与活塞内导气通道相通,阻水封塞位于活塞导气通道内,该封塞干燥时能让气体透过,对液体则具有止挡作用。贮样器内的固体抗凝剂主要成分为肝素锂,其特征是遇到血液会立即溶解且不会改变液体体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使用塑料活塞的动脉血样采集器完整结构图。
图2是可自动排气塑料活塞的放大结构图。
图3是使用橡胶活塞的动脉血样采集器完整结构图。
图4是配备锥头旋塞的动脉血样采集器组合图。
图5-1、图5-2、图5-3、图5-4是可自动排气橡胶活塞的放大结构图。
图中(1)橡胶封塞,(2)排气腔,(3)采血针,(4)护套外筋,(5)内螺纹卡圈,(6)导气活塞,(7)贮样器(外套),(8)芯杆,(9)按手,(10)圆锥导向孔,(11)针座插孔,(12)针座,(13)密封护套,(14)圆锥接头,(15)固体添加剂,(16)阻水封塞,(17)活塞突齿,(18)活塞顶盖,(19)导气槽,(20)顶盖缺口,(21)扇形排气孔,(22)导气孔,(23)导气通道,(24)活塞后孔,(25)锥头旋塞。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文浩;刘国祥,未经刘文浩;刘国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42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