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航空航天用聚酰亚胺复合绝缘电线电缆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53651.0 | 申请日: | 2010-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83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姜绪宏;赵彬;陈兆丰;计克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02;H01B5/08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833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航空航天 聚酰亚胺 复合 绝缘 电线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通信、舰船等工业领域中的电线电缆,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尤其适于使用在航空、航天及其机载设备等飞行器中的信号和能量传输用电线电缆。
背景技术
由于国内聚酰亚胺复合绝缘电线电缆在绕包接口处经弯曲和振动后出现开裂现象,不能保证电线电缆绝缘层形成一个密实的整体,影响了线缆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国内高端设备所用的聚酰亚胺复合绝缘电线电缆是依赖进口,成本高。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场合中仍然大量采用氟塑料绝缘导线,但这类导线绝缘挤包厚、体积大、重量大且在经受外空高能电子辐照后绝缘易发生裂解老化,安全可靠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航空航天用聚酰亚胺复合绝缘电线电缆,以便在所需的场合中替代氟塑料绝缘导线,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航空航天用聚酰亚胺复合绝缘电线电缆的结构特征是:以多股内导体同芯绞合成导电芯,在所述导电芯的外部依次绕包聚酰亚胺复合带和生料带,以所述聚酰亚胺复合带和生料带经烧结熔封形成组合绝缘体。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除了具有通用的电性能外,还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电线电缆外径小、重量轻:导体采用同芯绞合体,绞合外径小,绝缘体厚度薄,仅为0.11~0.15mm,比同类产品外径减小许多,重量减轻10~20%。
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耐高低温、高阻燃性:电线电缆长期工作温度为-65℃~+260℃,短时工作温度可达400℃以上,电缆具有阻燃不延燃特点。
3、本实用新型耐潮湿、耐化学溶剂:绝缘层不受飞机液体的浸蚀,包括:水溶液、酸碱液、燃料油、润滑油、清洁剂、冷却剂和防冻剂,在高温高湿情况下仍不受影响。
4、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机械强度大,抗开裂性能优异;对绝缘纵向切入与磨擦有很强耐抵抗力,抗开裂性能极为优异,具有很好的抗环境应力开裂。
5、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具有卓越的抗外空辐射性能:能抵抗外空的电离辐射,大气老化性能。
6、本实用新型安全可靠性高:能承受综合环境条件的考验,包括高温、高湿、强日照、干热、寒冷、风沙、雨淋、低气压、霉菌、盐雾、油雾、化学药品、核中子与r射线的辐射、震动、冲击、弯曲、磨擦、扭绕等直接和间接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1内导体、2聚酰亚胺复合带、3生料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是以多股内导体1同芯绞合成导电芯,在所述导电芯的外部依次绕包聚酰亚胺复合带2和生料带3,以聚酰亚胺复合带2和生料带3经烧结熔封形成组合绝缘体。
具体实施中,内导体1的绞合方向与聚酰亚胺复合带2绕包方向相反,聚酰亚胺复合带2的绕包方向与生料带3的绕包方向相反,形成交叉覆盖、结构稳定的聚酰亚胺复合绝缘电线电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36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