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稻钵体苗育秧盘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52946.6 | 申请日: | 2010-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66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宋建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钵体苗 育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农用育秧盘,用于水稻移栽的育秧。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作用。水稻钵体苗移栽技术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是采用软塑穴盘育秧,然后将带钵秧苗移栽到大田的新型水稻种植技术。目前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但主要是采用人工抛栽完成,虽比人工插秧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抛栽均匀度差,未能充分发挥水稻抛秧栽培的技术优势,因此,水稻钵体苗移栽机械化作业问题亟待解决。
常规水稻钵体苗育秧盘,钵孔呈“蜂巢”状排列,各自独立,主要由人工抛栽,无法适应有序机械化作业,因此农民急需一种具有钵体苗育秧特点,而且能够适用插秧机作业的、成本低廉的水稻钵体苗育秧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适合机械化插秧作业的水稻钵体苗育秧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是由底部钵体1、盘底2、连接筋3和盘边5构成,呈浅“U”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育秧盘的四周配置有倒“V”字型盘边5,在育秧盘的盘底2均布有多个向下凸起的钵体1,钵体1纵横正交排列,钵体1相互之间在其上边缘通过盘底2连接成一体,钵体1为倒台体结构,上部尺寸大于下部尺寸,在钵体1的底部设有通气小孔6,在钵体与钵体中间配有连接筋3,连接筋3向下凸,尺寸上大下小,在盘边5的内侧相隔钵体整数倍的间距设置了盘边凸筋4。育秧盘采用PVC树脂及再生料一次热塑成型。
采用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育秧盘相比,可培育相互连结成一体的水稻钵体苗,该秧苗可使用插秧机进行机械化移栽作业,具有栽植均匀性好,栽插深度适当,作业质量大大提高。栽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多,水稻成熟度好,节本增产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水稻钵体苗育秧盘,可用于水稻钵苗的育秧作业,培育的水稻秧苗可与现有的插秧机配套使用。
本实施例的育秧盘是由底部钵体1、盘底2、连结筋3和盘边5构成,呈浅“U”型结构,外形尺寸为长600mm,宽300mm,厚25mm,其中盘深10mm,钵体深度15mm。其结构是,在育秧盘的四周配置有倒“V”字型盘边5,盘边高度10mm,在育秧盘的盘底2均布有向下凸起的20列37行纵横正交排列的钵体740个,钵体1的形状为上方下圆的倒台形,钵体上部为方形,边长为13mm,钵体下部为圆形,直径为8mm,在钵体1的底部设有通气小孔,通气孔的直径3mm,钵体1之间通过盘底连接成一体,在钵体1上部,钵体与钵体中间配有连接筋3,连接筋3为向下凸起的顶部带半圆弧的倒梯形,上部宽6mm,下部圆弧半径为2mm,在盘边5的内侧每相隔3个钵体间距、在2个钵体之间设置了盘边凸筋4,凸筋为半圆弧,圆弧半径3mm,凸起高度3mm。育秧盘采用PVC树脂及再生料一次热塑成型。
采用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育秧盘相比,可培育相互连结成一体的水稻钵体苗,该秧苗可使用现有插秧机进行机械化移栽作业,具有栽植均匀性好,栽插深度适当,作业质量大大提高。栽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多,水稻成熟度好,节本增产效果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29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