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热辐射阻燃防护服面料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1741.6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1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洪文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鹏纺织(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5/12 | 分类号: | B32B15/12;B32B9/00;B32B27/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2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热 辐射 阻燃 防护服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热辐射阻燃防护服面料。
背景技术
隔热服通常在消防员被召唤去火灾现场扑灭火灾以及营救被困在高温火焰中的人员时使用,还可以供钢铁冶炼厂从事锅炉工作的操作工使用。抗热衣服可以保护消防员避开火焰以及操作工避开如此高温的辐射热。
传统的隔热服包括通过气相沉积和加热在抗热纺纶织物上的铝涂层形成的抗热布料制成的外层织物和抗热织物制成的内层织物。另外,通过涂覆带有橡胶的尼龙织物形成的橡胶片以缝制的形式连同加衬芯的羊毛毡插入外层织物和内层织物之间,由此形成内绝缘层。但是,根据上述传统的抗热衣服结构,在外层织物和内层织物之间的绝缘层包括沿着羊毛毡的橡胶片,这造成了服装整体重量的增加。衣服如此高的重量将会降低穿着者的运动效率。
传统的高性能隔热服,可以抵御高温火焰,并能够有效防护高温水蒸气的喷溅,但其阻燃性能较差,只适合在近火源使用,并不适合进入或穿越火源。
因而,亟需一种在保证隔热耐高温得性能下,尽量轻便耐用,且具有较高阻燃性能的防护服面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轻便的抗热辐射阻燃防护服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热辐射阻燃防护服面料,所述面料从外到内依次包括:高温隔离纤维织物层、抗热辐射防护层、耐热阻燃纤维织物层和隔热层。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高温隔离纤维织物层包括二氧化硅 抗热矿物纤维。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抗热辐射保护层为薄铝薄膜。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薄铝薄膜通过蒸汽沉积法涂覆在耐热阻燃纤维织物层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抗热辐射保护层的厚度为15-25μm。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层为芳纶纤维织物。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芳纶纤维织物的密度为300-500kg/m3。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其优点是:具有较好的抗热辐射性,具有轻质、耐高温、收缩率小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好的阻燃特性和机械性能、友谊的柔性和弹性,可以在较轻质量的情况下保证较好的抗热辐射性、耐高温性和阻燃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割裂性,真正适应高温及危险作业场所对阻燃防护服面料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高温隔离纤维织物层、2为抗热辐射防护层、3为耐热阻燃纤维织物层、4为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所示,一种抗热辐射阻燃防护服面料,所述面料从外到内依次包括: 高温隔离纤维织物层、抗热辐射防护层、耐热阻燃纤维织物层和隔热层。各层可以通过粘贴缝制等方法复合。所述高温隔离纤维织物层包括二氧化硅抗热矿物纤维。所述抗热辐射保护层为薄铝薄膜。所述薄铝薄膜通过蒸汽沉积法涂覆在耐热阻燃纤维织物层上。所述抗热辐射保护层的厚度为15-25μm。所述隔热层为芳纶纤维织物。所述芳纶纤维织物的密度为300-500kg/m3。
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抗热辐射性,具有轻质、耐高温、收缩率小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好的阻燃特性和机械性能、友谊的柔性和弹性,可以在较轻质量的情况下保证较好的抗热辐射性、耐高温性和阻燃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割裂性,真正适应高温及危险作业场所对阻燃防护服面料的应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鹏纺织(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东鹏纺织(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17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