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容式触摸屏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51701.1 | 申请日: | 201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8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点面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11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 触摸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触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尺寸(大于3.5英寸)的电容式触摸屏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触摸屏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其中电容式触摸屏因可以实现多点触控而在电子产品中被广泛应用。
如图4所示,传统的电容式触摸屏结构,包括保护层10、显示装置20、传感器矩阵30和控制芯片40,其中,保护层10为透明材料,位于传感器矩阵30的上方;显示装置20位于传感器矩阵30的下方,朝上方投射出图像;控制芯片40的信号输入端与传感器矩阵30的一端电性连接,用于判断触控点位置;所述的传感器矩阵30由两组相互垂直的传感器构成,其中一组设于膜上,另一组设于膜或玻璃上,包括设于水平方向(设为X轴)的M个传感器及设于竖直方向(设为Y轴)的N个传感器,配合图5所示,图中示出了8*12个菱形结构的传感器矩阵,其中,位于X轴上的各传感器均以下端输出,位于Y轴上的各传感器均以左端输出,并分别连接软板301(见图6)上的对应端口,将传感器矩阵30与软板301压合后(可同时配合图7所示),再将软板301与控制芯片40连接,将各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信号送入控制芯片40。
在设计传感器时,无论使用何种控制芯片,都对位于同一方向的传感器的阻值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为传感器的阻值过大时,会衰减其送入控制芯片的信号值,导致输出结果不准确。而影响传感器阻值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传感器本身材料单位面电阻:当单位面电阻越大时,则传感器的阻值越大,反之则越小。目前在膜加膜或膜加玻璃的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中,由于膜上传感器的单位面电阻偏高,因此这个因素难以克服;
(2)传感器中单个菱形形状的尺寸:菱形尺寸越大,则传感器的阻值越小,反之则越大,但是尺寸不能太大,以防止影响信号值及位置值;因此想完全通过改变菱形的尺寸来彻底减小传感器的阻值也是有困难的;
(3)传感器的长度尺寸:长度越长则阻值越大,反之则越小,这导致传感器矩阵不能设计太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基于现有技术和结构,电容式触摸屏的尺寸不能做得太大,特别是对于膜加膜或膜加玻璃的结构而言,由于受到膜本身面电阻的影响,尺寸更是不能做大,一般不能大于3.5英寸,从而限制了触摸屏的应用领域。
基于前述,本设计人为了扩大触摸屏的应用领域,对现有触摸屏的结构进行研究改进,以扩大触摸屏的尺寸,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其可减小传感器阻值,从而使得触摸屏的尺寸做得更大,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包括保护层、显示装置、传感器矩阵和控制芯片,其中,传感器矩阵包括两组相互垂直的传感器,其中一组传感器设于膜上,另一组传感器设于膜或玻璃上;保护层位于传感器矩阵的上方,显示装置位于传感器矩阵的下方;控制芯片与传感器矩阵中的各传感器电性连接,且设于膜上的各传感器均设有至少两个不同的输出端,且各传感器上的所有输出端并联,再分别连接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
上述设于膜上的传感器均以两端并联至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膜上传感器的不同位置设置至少两个输出端,将这些输出端并联后再连接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这样可看成是一个电阻的并联电路,通过电阻的并联计算可以减小传感器的自身阻值,这样可以把传感器设计的更长些,从而扩大了电容式触摸屏的整体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传感器矩阵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膜上传感器两端导线并联后的软板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传感器矩阵与软板压合后的示意图;
图4是现有电容式触摸屏的整体结构分解图;
图5是现有膜上传感器的正视图;
图6是现有膜上传感器单端输出的软板电路图;
图7是现有膜上传感器矩阵与软板压合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点面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点面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17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制桩尖
- 下一篇:新型大型火电机组MFT硬跳闸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