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老鼠固定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49972.3 | 申请日: | 2010-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9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军臣;巩方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D3/00 | 分类号: | A61D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 地址: | 400016***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老鼠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老鼠固定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动物实验中,在对老鼠进行尾静脉注射,电刺激取精液时,实验人员要先通过老鼠固定器将老鼠固定,然后再抓住老鼠的尾巴进行注射,以及进行电刺激。
采用现有的老鼠固定器对老鼠进行实验时,往往需要多个实验人员互相配合,才能将老鼠固定住。这种老鼠固定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老鼠固定器无法将老鼠很好地固定住,因而对老鼠进行尾静脉注射的操作时难度较大;第二,不能方便地暴露老鼠大部分体表器官,使实验内容受到局限;第三,老鼠固定器取材不便,实验人员自行制作工序繁琐,无法随时自行制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将老鼠完全固定,使老鼠在笼体内不能移动的老鼠固定器。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老鼠固定器包括笼体,其中,所述笼体包括笼身和笼顶,所述笼顶能固定住老鼠的头部。
其中,所述笼身一端的端部向外延伸出多根金属丝,该金属丝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多根金属丝弯折为与老鼠头部相适应的形状,即形成笼顶。
优选的是,所述各金属丝的自由端分别向后回折,形成端环,从而便于实验人员抓握,也可防止损伤老鼠。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金属丝采用质地柔软的金属材料制成,优选所述金属丝采用铁、铝、铜制成。
更优选的是,所述笼身为网格状笼身,即笼身包括多个网格,这样老鼠的大部分的体表器官就可以暴露在外,便于对其进行手术操作。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网格由若干横向、纵向排列的多根金属丝构成,所述网格中横向排列的多根金属丝沿网格横向末端继续向前延伸一段距离,所述多个网格沿网格横向折两次后围合形成三棱柱状的笼身,再将网格横向末端的多根金属丝上的延伸段分别向前弯折,形成三棱锥状的笼顶。
其中,所述网格中纵向排列的多根金属丝可沿网格的纵向继续向前延伸一小段,在将所述网格进行围合时,将该小段金属丝与与其之围合的金属丝缠绕固定在一起,从而形成笼身。
更优选的是,该老鼠固定器还包括有封闭笼身的笼门,所述笼门为可活动固定于笼身内的活动笼门。当采用笼顶固定住老鼠的头部后,可以将所述活动笼门设于老鼠身后,从而进一步将老鼠夹持固定住。
当然,笼门也可为固定笼门,比如笼门可设置在笼身的开口端处,与笼顶的位置相对。
在所述网格中,网格的横向长度为2-4cm,网格的纵向宽度为0.3-0.5cm,笼身的长度可以根据老鼠的身长以及所放置老鼠的个数来进行选取,而笼身的宽度根据单个老鼠身形的宽度来确定,优选的是,所形成的笼身各个边长的宽度为三个网格的纵向宽度。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笼身并不限于采用三棱柱状,也可以采用适于限制老鼠的其他形状。
本实用新型老鼠固定器能方便的将老鼠装入笼体中、轻松地对老鼠进行尾静脉注射及电刺激取精液、小鼠结扎实验,从而满足实验室对老鼠进行各种需要暴露体表器官的实验。并且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易行。其有效效果如下:
第一,固定效果好,老鼠在笼体内不能移动,只需要一个实验人员即可将老鼠固定,进行实验操作;
第二,老鼠头部被固定在笼顶内,不能移动,从而可避免其咬伤实验人员;
第三,老鼠被固定在笼体内不能移动,且由于笼身为网格状,这样老鼠的大部分体表器官暴露在外,便于对其进行手术操作;
第四,制作笼体的材料很容易得到,可节约成本;
第五,制作工序简单,实验人员易于自行制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老鼠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制作笼身101的多个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将老鼠头部固定在笼顶103的示意图。
图中:101-笼身;102-笼门;103-笼顶;104-端环;201-网格;202-延伸段;203-小延伸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老鼠固定器包括笼体,所述笼体包括笼身101、笼顶103和笼门1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未经重庆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99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泥高温微好氧消化装置
- 下一篇:污泥处理方法及污泥处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