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板梁的临时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49861.2 | 申请日: | 201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6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韩华超;陈国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23/04 | 分类号: | E04G2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韩小燕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钢筋混凝土 临时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板梁的临时支撑结构,可用于在水利水电技改项目过程中对于需要部分拆除而保留下来的板梁柱结构提供有效的临时支撑。
背景技术
在水利水电技改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原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部分的拆除工作,在这种拆除一部分结构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来结构的平衡,使得结构由原来的静定结构变为静不定结构,因此为了在新的结构形成之前这段施工期间内,保证保留结构的稳定而且不产生大的形变,影响将来的使用功能,设计一种十分有效的临时支撑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板梁的临时支撑结构,它可以确保被支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且不会产生形变,进而保证被支撑体的使用功能,而且本支撑结构的施工也比较简便。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板梁的临时支撑结构,具有内外两排混凝土立柱,其中内排立柱的内侧与边墙连为一体,内外两排立柱通过它们顶部架立的混凝土梁支撑混凝土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立柱的左右两侧面上固定有一对支耳,并在此对支耳与边墙之间水平架立两道紧贴内排立柱的工字钢钢梁;同时在所述钢梁的上方、内排立柱的左右侧面上也固定有一对支耳,并在该内排立柱上的支耳与钢梁之间撑有焊死的螺杆式千斤顶。
所述支耳由槽钢和两块钢板焊接而成,其截面呈直角梯形;每对支耳均由一组对穿于立柱中的预应力螺栓固定在该立柱上。
所述的两道钢梁之间连有连接梁。
所述的两道钢梁之间、靠近内排立柱的部位架立有一道横梁,并在该横梁的上面由下而上依次布置钢柱和千斤顶,该千斤顶的顶端通过钢垫板支撑所述混凝土梁。
所述钢梁与边墙之间由地锚螺栓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立柱上设置的支耳采用了预应力技术,基本没有破坏原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后可以把支耳拆除,需要的预应力可以通过支耳将要承受的垂直力反算出来,结构可靠性强。采用了螺杆式千斤顶对上部结构进行支撑,可以施加预支撑力,以防止支撑结构回力或者因为下部结构挠度而失去支撑效果或引起上部结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需要支撑的板梁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3的F-F向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6是图5的E-E向剖视图。
图7是图2的C-C向剖视图。
图8是图7的D-D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某水电站厂房在技改过程中需要将发电机层大部分板梁拆除,仅保留了如图1所示的的结构:它包括内排立柱2、外排立柱5及两排立柱上游侧的上游边墙15,该内外两排立柱通过它们顶部架立的混凝土梁11支撑有混凝土板12,且内排立柱2的内侧与另一堵边墙10连为一体。但是由于设计和施工需要,现必须把内排立柱2下部的基础结构暂时拆除,这样一来,内排立柱2架空,为保证上部混凝土板梁结构的稳固性,需要在施工期间的两年时间内进行有效地临时支撑。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采用了一种如图2所示的临时支撑结构:在外排立柱5的左右两侧面上固定安装一对支耳1,并在此对支耳与边墙10之间架立两道水平的工字钢钢梁4——钢梁4一端支撑在支耳1上,另一端通过地锚螺栓14固定在边墙10上,且两道钢梁4紧贴内排立柱2的左右侧面。并且在所述钢梁的上方、内排立柱2的左右侧面上也固定有一对支耳1,并在该内排立柱上的支耳1与钢梁4之间支撑有螺杆式千斤顶3,千斤顶3将支耳1顶住并施加一定的预应力,为防止千斤顶回力,将其焊死。此外,为了防止两道钢梁4向侧向滑动,在两钢梁4之间、靠近外排立柱5的部位还连有连接梁9。
上述外排立柱5上支耳1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它由槽钢1-1和该槽钢上部与侧部的两块钢板1-2焊接而成,其截面呈直角梯形。上述内排立柱2上支耳1的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它由槽钢1-1和该槽钢下部与侧部的两块钢板1-2焊接而成,其截面呈直角梯形。如图4、图6所示,每对支耳1均由一组对穿于立柱(外排立柱或内排立柱)中的预应力螺栓13固定在该立柱上。实施时,需对预应力螺栓13施加足够的预应力,使支耳和立柱之间产生一定的预压应力,在支耳和立柱混凝土之间的摩阻力作用下,支耳便具备了一定的承受竖直荷载的能力。图5中的附图标记16为柱开挖面。
另外,如图7、图8所示,为了增加支撑的效果,又在两道钢梁4之间架设了一道横梁6,该横梁6的上面由下而上依次布置钢柱7和千斤顶3,该千斤顶的顶端通过钢垫板8支撑混凝土梁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98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