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49466.4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6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戴宗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李想 |
地址: | 450015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缓冲器,尤其是缓冲行程短、重载的液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缓冲器有弹簧式、空气阻尼式、橡胶式、干摩擦式、液压式,但以上缓冲器均不能同时具备冲击能吸收率高、缓冲行程短、承载大等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缓冲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缓冲器,该缓冲器能同时具备冲击能吸收率高,缓冲行程短,结构紧凑,承载大等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缸体和内缸体,内缸体嵌套在外缸体中,且在外缸体和内缸体形成的内腔中设置外活塞以及位于外活塞上部的圆柱螺旋弹簧;在所述内缸体的下部设置径向下流量通道孔,在内缸体的内腔中设置碟形弹簧以为位于碟形弹簧上侧的内活塞,在所述的内活塞上安装有回流阀;活塞杆穿过外缸体顶部通孔,插入安装在内缸体内腔中的内活塞中部通孔中;所述活塞杆下部设置盲孔,盲孔底部设置径向上流量通道孔,该上流量通道孔与内活塞上的流量通道孔贯通;且在所述的活塞杆盲孔中设置阻尼片。
在所述外活塞与内缸体外柱面之间安装有内密封件,在外活塞与外缸体内柱面之间安装有外密封件。
在所述内活塞与内缸体之间安装有活塞密封件。
在所述活塞杆与外缸体顶部通孔之间安装有活塞杆密封件。
在所述的活塞杆盲孔中,阻尼片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上滤尘网和下滤尘网,且阻尼片上设置阻尼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把瞬间所形成的冲击载荷加以吸收和贮存,然后再将贮存的冲击功缓慢释放,以达到缓解冲击、保护物体不受或少受冲击载荷的伤害。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检修周期长,本实用新型利用碟形弹簧进行缓冲后回复,承载大;利用多层小孔阻尼来吸收冲击载荷,冲击能吸收率高,特别适用于重载、冲击载荷大的场合的缓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活塞杆下部剖视图。
图中1.外缸体,2.内缸体,3.上滤油网,4.下滤油网,5.圆柱螺旋弹簧,6.碟形弹簧,7.内活塞,8.外活塞,9.活塞杆,10.阻尼片,11.螺钉,12.下流量通道孔,13.内密封件,14.外密封件,15.活塞密封件,16.回流阀,17.连接螺母,18.活塞杆密封件,19.上流量通道孔,20. 流量通道孔,21.滤油网螺母,22.阻尼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该缓冲器由外缸体1、内缸体2、上滤油网3、下滤油网4、圆柱螺旋弹簧5、碟形弹簧6、内活塞7、外活塞8、活塞杆9、阻尼片10等组成。其中,内缸体2嵌套在外缸体1中,并用螺钉11将内缸体2和外缸体1紧固为一体,内缸体2下部设置径向上流量通道孔12,外活塞8和圆柱螺旋弹簧5安装在内缸体2和外缸体1形成的环形空间中,圆柱螺旋弹簧5位于外活塞8上侧,在外活塞8与内缸体2外柱面之间安装有内密封件13,在外活塞8与外缸体1内柱面之间安装有外密封件14,内活塞7和碟形弹簧6安装在内缸体2内腔中,碟形弹簧6位于内活塞7下侧,内活塞7与内缸体2之间安装有活塞密封件15,内活塞7上安装有回流阀16,活塞杆9穿过外缸体1顶部通孔,插入安装在内缸体2内腔中的内活塞7中部通孔中,并用连接螺母17将内活塞7和活塞杆9紧固为一体,活塞杆9与外缸体1顶部通孔之间安装有活塞杆密封件18,活塞杆9下部设置盲孔,盲孔底部设置径向流量通道孔19,该流量通道孔19与内活塞7上的流量通道孔20贯通。阻尼片10、上滤油网3和下滤油网4安装在活塞杆9盲孔中,并通过滤油网螺母21紧固在活塞杆9盲孔中,上滤油网3和下滤油网4分别位于阻尼片10的上部和下部,确保进入阻尼片的液压油清洁,阻尼片10上设置阻尼孔22。
当活塞杆9顶部受到外来作用力的碰撞后,即产生冲击载荷,并通过内活塞7传递到碟形弹簧6,当冲击载荷大于支撑内活塞7的碟形弹簧6的支撑力时,造成内活塞7整体下移,压缩内活塞7下侧的液压油,而压强的大小同活塞杆9所受的冲击力的大小成正比。此时处在内活塞7下侧的液压油通过阻尼片10上的阻尼孔22、活塞杆9上的流量通道孔19、内活塞7上的流量通道孔20和内缸体2下部的流量通道孔12分别进入内缸体2上腔和内缸体2、外缸体1形成的环形空间中,进入环形空间中的液压油推动外活塞8上移,压缩圆柱螺旋弹簧5,此过程同时实现了吸收和贮存冲击功的作用。当冲击载荷消失后,在碟形弹簧6和圆柱螺旋弹簧5的推动下,使内活塞7、外活塞8复位,压缩内活塞7上部和外活塞8下部的液压油,使内活塞7上部的液压油通过回流阀16进入内缸体2下腔,外活塞8下部的液压油通过内缸体2下部的流量通道孔12进入内缸体2下腔,同时释放贮存在碟形弹簧6和圆柱螺旋弹簧5中的冲击功。以上过程完成一次冲击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94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