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防用无线传感烟雾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48659.8 | 申请日: | 201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3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标;杨正东;张业成;杨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17/107 | 分类号: | G08B17/107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防 无线 传感 烟雾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用无线传感烟雾检测装置,应用于消防现场,属于无线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烟雾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工厂、小区、公司、仓库等场所的防火安全方面,其主要原理是检测周围空气中烟雾浓度,当烟雾浓度达到某一指定强度时就发出报警声。常用的烟雾传感器一般属于定点烟雾检测,其基本构成包括传感器、光学迷宫、微处理器和报警喇叭。传感器检测到烟雾信号后输入单片机从而触发报警喇叭报警,在使用时,一般将该类传感器固定在屋顶上并采用电缆供电和传送信号。这种传感器检测的缺陷是:1、采集烟雾的过程为被动式,在运行过程中只执行一次,且无法分辨烟雾强度等级。2、在一些临时需安装烟雾传感器的特殊场合和一些距离比较远的场所,一旦电缆出现故障,直接影响烟雾传感器的正常工作,使用很不方便,工作缺乏灵活性,且电缆的铺设成本比较高。3、在一些特殊应用的烟雾传感器设备中虽携带有风扇,但该风扇的功能仅是为了快速吸取外界烟雾进入烟雾传感器腔体中,不能将烟雾从烟雾传感器腔体中排出,更无法实现快速反复检测,该过程也仅执行一次。4、有些烟雾传感器虽然具有将烟雾浓度分等级报警的功能,但是分级功能比较粗糙,分级程度比较低,尚未实现具体的量化。
目前,无线传感技术在烟雾传感器上已有一定的应用,这些应用主要体现在火灾发生时利用无线传感技术发送信号控制电话等进行报警,但是该发送过程只执行一次,不能实现动态发送,尚未完全实现无线传感网络的检测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烟雾传感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体积小、使用方便灵活、可靠性高、能反复检测和动态发送的消防用无线传感烟雾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一个光学密闭外壳,光学密闭外壳的前壁面下部分设有报警喇叭,前壁面上部分设有风扇进气口、指示灯以及电源开关按钮、测试按钮和报警喇叭控制按钮,光学密闭外壳最底部固定连接导气板,光学密闭外壳内部的上部分是风扇,中部分是控制电路板、导气管和电池,控制电路板紧贴于光学密闭外壳一侧,电池设在光学密闭外壳另一侧,导气管设于控制电路板和电池之间,下部分是伸入光学密闭外壳内腔中的导气板;所述风扇上具有呈圆环状的导气管道,导气管道的下端向下依次延伸光滑部件和排除部件;导气管由气体通路、光电传感器和风扇连接口组成,最上部分是与所述排除部件相连接的风扇连接口,风扇连接口下部延伸且连通气体通路的上部,气体通路的底部延伸且固定至导气板,并与导气板上的进气孔相通,所述气体通路上腔大、下腔小;控制电路板包含有电压转换电路、单片机和无线收发模块,风扇、光电传感器分别电连接控制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在现有烟雾传感器的基础之上添加排气风扇、信号控制电路、无线收发电路、报警电路,并集成在一个小型空间里,减小了体积,便于消防人员随身携带,在移动过程中不停地检测周围环境中的烟雾强度等级,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烟雾强度信号并通过无线收发电路将强度信号发送至汇聚节点,烟雾强度信号采用量化处理,将烟雾强度分成不同等级,分级报警。2、排气风扇由单片机控制其工作,间歇式工作,有效降低耗电量。3、烟雾强度信号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传输信息采集和反馈,实现移动检测,提高装置工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4、内部气体通路以“峡谷效应”为依据,有效提高排气风扇的风强,达到快速换烟的目的,并在气流稳定后继续反复进行烟雾浓度监测。5、进气孔采用的是两次拐弯且截面积最小的结构,有效降低了外界光线对光电传感器的干扰。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检测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拆解结构图;
图4是图3中离心式风扇4、导气管5、控制电路板6、导气板7和电池8的组装结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导气板7的放大截面图,其中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图及电气连接框图;
图中:1.风扇进气口;2.报警喇叭;3.天线;4.风扇;5.导气管;6.控制电路板;7.导气板;8.电池;9a.电源开关按钮;9b.测试按钮;9c.报警喇叭控制按钮;10.指示灯;11.光学密闭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86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