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节能型立式毕托泵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47290.9 | 申请日: | 2010-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7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黄思;苏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4D1/00 | 分类号: | F04D1/00;F04D29/4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卫东;黄磊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节能型 立式 毕托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节能型立式毕托泵。
背景技术
目前,毕托泵是根据毕托管原理研制的一种小流量高扬程低比转速泵,工作原理是液体被吸入与泵壳上盖一体的叶轮后,进人旋转腔体旋转得到高动能,再由静止的毕托管收集高动能流体,转换为高压能流体输出。
现有毕托泵的毕托管,进口段的中心轴线和出口段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90°,且进口段和出口段的转弯处的曲率内径比较小,因此在90°转弯处由于滞流增压作用,产生了较大的局部阻力损失,使得毕托泵的效率受到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改进、效率提高的高效节能型立式毕托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高效节能型立式毕托泵,毕托泵腔内的毕托管包括进口段和出口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段的中心轴线和出口段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95°~100°之间,进口段的中心轴线向泵壳上盖偏转。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毕托管的进口段和出口段的转弯处的最大曲率内径为40mm,最小曲率内径为30mm。
实际应用中,所述进口段处于泵壳上盖和泵体下盖构成的旋转腔体内,泵壳上盖连接电机主轴。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泵体下盖上有一体铸造成型的叶轮。
所述进口段的横截面为椭圆流线型,出口段的横截面为圆形,有利于减小绕流及阻力。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高效节能型立式毕托泵对现有的毕托泵腔内的毕托管结构进行改进,增大了进口段的中心轴线和出口段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增大了毕托管的进口段和出口段的转弯处的曲率内径,以减小滞流局部压力损失,以增加动能向压能的转换,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泵的效率,实现结构简单、尺寸紧凑、压力高、运行稳定的单级小流量高压泵,通过数值模拟及实物测试的方法验证采用该结构毕托管将使毕托泵的效率提高5%左右。
本毕托管可采用铸造方式制造加工。本发明采用常规离心泵和航天技术中流动滞止增压的毕托管原理,其流量扬程曲线平滑,不存在低比转数离心泵流量扬程曲线的驼峰现象,液体输出无脉冲,适用于石油、化工、化肥、冶金、采矿、碳黑、造纸等行业中对流体输送要求较平稳的生产岗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高效节能型立式毕托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毕托管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高效节能型立式毕托泵,毕托泵腔内的毕托管6包括进口段6-1和出口段6-2,进口段6-1的中心轴线和出口段6-2的中心轴线的夹角α为98°。出口段6-2的中心轴线是竖直的,进口段6-1的中心轴线向泵壳上盖5偏转。毕托管6的进口段6-1和出口段6-2的转弯处的最大曲率内径R1为40mm,最小曲率内径R2为30mm。进口段6-1处于泵壳上盖5和泵体下盖7构成的旋转腔体3内,泵壳上盖5连接电机主轴4。泵体下盖7上有一体铸造成型的叶轮2。进口段6-1的横截面为椭圆流线型,出口段6-2的横截面为圆形,有利于减小绕流及阻力。
由电动机或齿轮(一般转速在2000-4000r/min)带动电机主轴4、泵壳上盖5及泵体下盖7旋转,从而整个旋转腔体3高速旋转。封闭式的叶轮2铸造在泵体下盖7上,连同泵体下盖7高速转动。高速旋转的旋转腔体3内放置一静止不动的毕托管6,毕托管6的入口靠近旋转腔体3的内边缘,液体吸入进水管1后,经叶轮2离心加速,在腔体边缘的液体速度最高,高速旋转的外围液体被压向毕托管6入口,通过毕托管6把速度能转化为压能,得到平稳无脉动的高压液体,从出水管8排出。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所做的改变或其它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72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