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苹果手机的移动充电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45832.9 | 申请日: | 2010-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4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陈桂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桂宏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戴中生 |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苹果 手机 移动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充电器,具体涉及苹果手机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苹果手机的充电器一般由充电器主体和连接线构成,充电器主体设有插头和USB输出端口,且内设有充电电路,连接线的一端设有与苹果手机的充电端口相适配的充电接头,另一端设有与充电器主体的USB输出端口相适配的USB接头。使用时,连接线一端通过充电接头与苹果手机的充电端口相连接,连接线的另一端通过USB接头与充电器主体的USB输出端口相对插,充电器主体的插头插入电源插座,便可通过充电器主体经由连接线对苹果手机进行充电。
但现在的这种充电器,其只能在有电源插座的地方使用,当在野外或其他没有电源插座的地方,便无法为手机充电,充电器的移动性较差,使用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苹果手机的移动充电器,其在没有电源插座时仍可为苹果手机充电,使用很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苹果手机的移动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和连接线,充电器主体设有插头和USB输出端口,且内设有充电电路,连接线的一端设有与苹果手机的充电端口相适配的充电接头,另一端设有USB接头;还包括内置有可充电电池的电池盒,此电池盒上设有与上述充电器主体的USB输出端口相适配并与上述可充电电池的输入端电连接的USB接头,此电池盒上还设有与上述连接线的USB接头相适配并与上述可充电电池的输出端电连接的USB输出端口。
上述电池盒上的USB接头为可收合结构,上述电池盒的相应部位设有可供此USB接头收合于其内的凹槽。
上述电池盒的下部设置有容纳槽,此容纳槽内设有可活动拉出以供放置苹果手机的支架。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苹果手机的移动充电器,当在有电源插座的地方使用时,电池盒的USB接头与充电器主体的USB输出端口相连接,连接线的USB接头与电池盒的USB输出端口相连接,连接线的充电接头与苹果手机的充电端口相连接,便可通过交流电源为苹果手机充电,同时还可对电池盒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将电能储存在可充电电池内。当在没有电源插座的地方使用时,将连接线的USB接头与电池盒的USB输出端口相连接,连接线的充电接头与苹果手机的充电端口相连接,便可通过电池盒为苹果手机充电。在无需对手机充电时,还可通过电源插座和充电器主体单独对可电池盒充电,以备不时之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在没有电源插座时仍可为苹果手机充电,使用很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器主体与电池盒直接插接组合成为一体,两者之间无需另外的连接线,实现了出差旅行携带简单方便且不易丢失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将电池盒的USB接头设计成可收合结构,当无需使用时,可使USB接头缩进可充电电池的壳体内,以利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盒的下部设置有容纳槽,此容纳槽内设有可活动拉出以供放置苹果手机的支架,使用时,便可将苹果手机放置于此支架在观看视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器主体与电池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器主体与电池盒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盒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电池盒拉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支架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盒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电池盒拉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支架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
1 充电器主体 11 插头
12 USB输出端口 2 电池盒
21 USB接头 22 USB输出端口
23 凹槽 24 容纳槽
25 支架 26 容纳槽
3 连接线 31 充电接头
32 USB接头 4 苹果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桂宏,未经陈桂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58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