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实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44539.0 | 申请日: | 201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7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裴力;杜晓波;苏峰;沈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12 | 分类号: | H01M8/12;H01M8/0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恩远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氧化物 燃料电池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系统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为在科研或教学中使用的SOFC实验装置。
SOFC实验装置与SOFC发电系统相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是:SOFC的工作温度、阳极燃料、阴极燃料、燃料电池的基本机构和工作原理等。它们的不同之处是:SOFC是小型(微型)化、SOFC的安装和拆卸应非常方便,因为,SOFC是小型(微型)化,燃料供应量小,所以,需设独立的加热装置等。
背景技术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加热炉的研制,第九届全国固态离子学会会议文集,1998.8,294~305,单位:吉林大学,作者:裴力、吕喆、刘巍等。
SOFC加热炉的研制主要包括:装置由煤气加热部分、SOFC工作区两部分组成。
煤气加热部分包括:燃烧器和加热管。煤气燃料气体从管路经阀门进入燃烧器,煤气的喷射,通过卷吸作用,从一次助燃空气入孔处吸入一次助燃空气,助燃空气和燃料气体在燃烧器中进行混合,在喷嘴处完成混合。在此处点火后,层流预混火焰在加热管内燃烧。此时,在燃烧器和加热管之间有二次助燃空气吸入。调节燃烧器的控制管,改变一次助燃空气的流量,再经阀门调节燃料气体的流量,使助燃空气和燃料气体的流量达到最佳配比量,其燃烧火焰由层流火焰转变为紊流扩散火焰。此外,技术的关键是燃烧器与加热管相交处,也是二次助燃空气的入口处,二次助燃空气的流向对火焰的长度、加热管的温场分布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技术的关键是燃烧器的喷嘴应安装在加热管的中心轴线上。当点火之后的初期火焰是层流火焰,火焰的长度比较长,经过调节一次助燃空气和燃料气体的流量后,火焰变为紊流火焰,火焰的长度随即变短。但是,随着加热管的内部温度升高,在燃烧器喷出的混合气体流量的速度作用下,二次助燃空气吸入量也随之增加。因燃烧器与加热管的火焰是同轴的,被吸入的二次助燃空气的流动方向基本与加热管平行,燃烧火焰的长度明显增长。并且,在加热管的内部温度升高,燃烧速度明显提高,紊流火焰中气体各质点离开焰面,分散成许多燃烧着的气体微团。它们随着可燃混合物和燃烧产物的流动而不断扩散,最后完全燃尽。
SOFC工作区:在加热管的上部是SOFC工作区,SOFC工作区设置多个氧化铝管,氧化铝管在加热管的上部并垂直。在每根氧化铝管的管内安装两个支架,两个支架上放SOFC,SOFC也是管状的,SOFC的轴心是与氧化铝管的轴心是同轴的,SOFC可以是单根SOFC,也可是多个小SOFC串联的SOFC组。管状SOFC的外側是SOFC阴极,管状SOFC的内側是SOFC阳极。在SOFC阴极与氧化铝管内側之间的环形空间是阴极燃料室(也是阴极燃料通道),向SOFC的阴极提供阴极燃料,阴极燃料可以选用空气或氧气。在管状SOFC内側的轴心,有一根细的氧化铝管,它是SOFC阳极燃料输入管,向SOFC的阳极提供阳极燃料,阳极燃料可以选用氢气。
下面结合附图对背景技术的SOFC加热炉的结构进一步叙述如下:
由图1~图6给出SOFC加热炉的结构,主要有装在外壳32内水平放置相互垂直的燃烧器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管16(以下记作SOFC管16);左燃烧器和右燃烧器29的喷嘴5同轴线的与加热管9一端衔接,加热管9放置于外壳32内;SOFC管16、在SOFC管16外面同轴的氧化铝管14和阳极燃料输入管17构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中,SOFC管16内表面为阳极,外表面为阴极,阳极燃料经阳极燃料输入口12、阳极燃料输入管17进入SOFC管16内,在SOFC管16外侧和氧化铝管14内侧围成的空间是阴极燃料室15。一排加热管9之上是SOFC工作区、SOFC工作区11内加热管9上有氧化铝管14。外壳32开有前门10和后门37,使氧化铝管14通过;13是阳极燃料排放口;19是支架,用于固定SOFC管16和阳极燃料输入管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45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