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栖履带式车辆、履带行走装置及其履带防脱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43370.7 | 申请日: | 2010-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8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明;孙家军;杨建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B62D55/065;B62D5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兆岭;逯长明 |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两栖 履带式 车辆 履带 行走 装置 及其 脱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履带行走装置的履带防脱轨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履带防脱轨装置的履带行走装置和一种包括上述履带行走装置的两栖履带式车辆。
背景技术
在滩涂区域(通常包括内湖、内河以及近海等水陆交接的区域)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进行风场建设)时,需要特别考虑物料运输问题。
滩涂区域的施工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地基承载力低,且有水无水交替出现。由于近海滩涂区域在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露出光地,一般运输船舶因吃水较深难以入滩作业;传统的陆上运输车辆,例如轮式运输车,其行驶过程对地面承载力的要求较高,同样难以直接在滩涂区域施工。
为此,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两栖履带式车辆在滩涂区域完成运输任务。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两栖履带式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的两栖履带式车辆包括驾驶室1、履带行走装置2、车身3和高架浮箱4;当车辆处于工作状态时,操作人员在驾驶室1内控制滩涂运输车的状态;履带式行走装置2为车体提供支撑,并带动整个车体运动;车身3用于装载物料;当所述车辆在水中行走时,高架浮箱4可以没入或者部分没入水中,为车辆提供浮力。
受滩涂区域特点的影响,两栖履带式车辆的履带式行走装置所处的状态为软地面行驶或者漂浮。当在软地面上行驶时,泥沙很容易通过履带的空隙进入履带,导致支重轮与链轨的接触不好或者履带的张紧力不足,从而使得两栖履带式车辆在转弯或者爬坡时,履带很容易 出现脱轨现象;当在水中漂浮时,履带式行走装置的履带与地面不接触,履带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下垂,使得链轨与支重轮在竖直方向上出现较大的间隙,从而在波浪的拍击力下,链轨不断摆动,很容易使得链轨与支重轮的轮缘发生错位,从而,当海水落潮,履带再次与地面接触时,链轨与支重轮不能正常接触,在此情况下,如果车辆行驶,也很容易出现脱轨现象,发生危险。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履带行走装置的脱轨现象的发生,就成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履带防脱轨装置,该履带防脱轨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两栖履带式车辆行走装置的脱轨现象的发生,提高两栖履带式车辆的行驶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履带防脱轨装置的履带行走装置和一种包括上述履带行走装置的两栖履带式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履带行走装置的履带防脱轨装置,包括挡板和托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履带行走装置的履带架固定连接,所述托板固定于所述挡板的底壁。
优选地,所述挡板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均向背离履带行走装置的方向弯曲,所述托板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均向下弯曲。
优选地,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后端部的弯曲角度范围均为5度至10度。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固定板段和水平设置的第二固定板段,所述第一固定板段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段与所述履带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板段上开设有螺纹孔。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数目为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所述挡板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优选地,两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筋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履带行走装置,包括链轨和履带防脱轨装置,所述履带防脱轨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 履带防脱轨装置,且所述履带防脱轨装置的数目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链轨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链轨包括链轨销轴和链轨节,所述链轨销轴插装于所述链轨节的通孔,所述链轨销轴位于所述链轨节的外侧的销轴段的长度为25mm至40mm。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两栖履带式车辆,包括车体和履带行走装置,所述履带行走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履带行走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33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