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铅酸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41822.8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2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徐克成;陈军;舒红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兴昌盛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4 | 分类号: | H01M4/14;H01M2/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尤其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每次技术革新带来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是在经历第二次技术革新之后飞速发展起来,其使用量最大的为6-DZM-10、6-DZM-12两种型号电池。传统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当时小密电池技术标准而选用了12V12Ah电池槽,然后设计电动车电池极板、极群等制造出电动车电池。在市场上运行一段时间后才形成行业标准。经过多年市场验证得出:6-DZM-10、6-DZM-12电池最大质量问题是整组电池中有单只落后现象、续行里程短、使用寿命不长等。不同生产厂家出现各种质量问题所占的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简而言之,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电动车6-DZM-10、6-DZM-12两种型号电池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
现有电池尺寸长为151mm,宽为99mm,两种型号电池高度稍有差异,极板为小片生产,通过模具浇铸再涂膏制成,极板都是9连片一次性生产,单次生产的极板数量较多,效率高,可极板的一致性难以控制,增加电池的性能一致性的控制难度。电池槽为2×3的结构,电池装配较紧,极板与电池槽之间也没有什么间隙,导致在6-DZM-10与6-DZM-12电池上加胶体电解液难以实现。
现有的6-DZM-10、6-DZM-12电动车电池采用小密电池标准的12V、12Ah电池盒。由于电池盒的限制,电池极板的尺寸一般高为68-74mm,宽为38-44mm。该极板尺寸造成了极板的电流密度过大,电流分布不均匀。同时,正负极活性物质比例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贫液式的设计下酸量有不足的可能。从而导致电池的比能量不高(约35Wh/Kg),循环寿命在500次以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在不改变电池外形尺寸的前提下,改变极板尺寸,解决了现有铅酸蓄电池极板电流密度过大、电流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一种铅酸蓄电池,包括由带槽口的电池槽和槽盖组成的电池盒,电池盒的长、宽、高分别为150~152mm、98~100mm、98~100mm,所述的槽口正对电池盒上面积最小的一侧外壁面,所述电池槽内设有5块相互平行的隔片,隔片将电池槽内腔分隔成6个槽室,所述的每个槽室内装有由极板和隔板组成的极群,极板的宽度为65~95mm,长度为100~130mm。
所述的极板长度和宽度的比值为1.2~1.4。
所述槽盖包括封盖槽口的顶板以及与槽口边沿配合的裙边,裙边的外壁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的连接端子设置在电池盒面积最大的外壁面上。
所述电池的每个极群正极板为2~4片、负极板为2~4片。而非传统的电动车电池的极群采用7片正极板、8片负极板。所述的极群厚度为10~15mm。
本实用新型蓄电池在不改变电池外形尺寸的条件下,采用大尺寸极板,增大板栅的截面积和表面积20%、增加活性物质的比表面,使得极板电流密度会减小,电流分布会更均匀。
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的极板比传统极板的面积大,制作极板由9连片变成4连片,一次生产极板的数量减少,提高了极板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了铅酸蓄电池性能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的极群与槽室的间隙增大,胶体电解液可以顺利加入电池内部,避免了电解液不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蓄电池盒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蓄电池盒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打开槽盖后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极群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极群的侧视图;
图7为图5所示极群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铅酸蓄电池,包括由电池槽1和槽盖2组成的大致为长方体的电池盒3,该蓄电池的电池盒3的规格为6-DZM-10或6-DZM-12,其长、宽、高分别为149~151mm、98~100mm、98~100mm。
电池槽1上设有槽口,该槽口正对电池盒3上面积最小的一侧外壁面,槽盖2盖在槽口上,它包括将槽口封盖的顶板21以及与槽口边沿配合的裙边22,裙边22外壁设有连接端子7,该连接端子7位于电池盒面积最大的一侧外壁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兴昌盛电气有限公司,未经长兴昌盛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18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形锂亚硫酰氯电池结构
- 下一篇: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