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电饭煲做沥饭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41797.3 | 申请日: | 2010-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43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曾凡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凡林 |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0060 重庆市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电 饭煲做沥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尤其是一种用电饭煲做沥饭的装置。
背景技术
南方人喜吃米饭,而在南方部分地区用木制桶状物来蒸饭,这种桶状物称为甑子,做饭时,先将米放入水中煮九成熟时,然后过滤米汤,再放入甑子内,用猛火蒸熟,蒸熟的米饭称沥饭,吃起来口感特别香,有嚼头,深受人们喜爱主食品。而现在家庭广泛使用的电饭煲做米饭只能做普通焖饭或粥,不能做上述沥饭的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在电饭煲内采用多个加热板和钵、及升降机构的电饭煲做沥饭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技术方案是,包括锅底装有两个以上加热板、中间有出气孔的锅盖、钵、中下部有孔的钵C、电机、升降装置,其锅中间加热板板上放置有钵A、旁边加热板板上放置有钵B,锅下层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装有升降装置,钵C外套有圆环板。
本实用新型,电机输出轴装有链轮,链轮两边分别与链条A、链条B啮合,链条A穿入导管A管内,导管A穿过锅底部孔,支撑杆A上端顶着圆环板、下端穿入导管A上端孔内;链条B穿入导管B管内,导管B穿过锅底部另一孔,支撑杆B上端顶着圆环板、下端穿入导管B上端孔内。
本实用新型,电机输出轴装有收线圆盘,收线圆盘两边沿分别系有线A和线B一端,线A另一端依次穿出锅下层壁孔、锅上部壁的孔,进入锅内系在杆A杆上;线B另一端依次穿出锅下层壁另一孔、锅上部壁的另一孔,进入锅内系在杆B杆上,圆环板与杆A一端和杆B一端焊接连接,杆A另一端呈T形头放入在锅内壁的导向内槽A槽内,杆B另一端呈T形头放入锅内壁装的另一导向内槽B槽内。
本实用新型,导管A与导管B与锅之间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将装有米的钵C放入钵A内,再在钵A和钵B加入一定量水,待米煮九成熟时;启动电机使链轮(收线轮)旋转,再带动链条A(线A)和链条B(线B)移动,使链条A(线A)和链条B(线B)推动(拉动)支撑杆A(杆A)和支撑杆B(杆B),支撑杆A(杆A)和支撑杆B(杆B)再带动圆环板往上移,使钵C离开钵A,在钵B产生的水蒸气通过钵C下层的孔来蒸九成熟米,使米蒸熟,打开锅盖取之钵C,享受美味沥饭。反之,电机反转,使升降结构下降。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制作方便,操作灵活,给生活带来美味享受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 2-锅盖 3-出气孔 4-钵A 5-钵B 6-钵C 7-孔 8-电机 9-链轮 10-链条A 11-导管A 12-支撑杆A 13-圆环板 14-支撑杆B 15-导管B 16-收线圆盘 17-线B 18-线A 19-杆A 20-导向内槽A 21-杆B 22-导向内槽B 23-链条B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包括锅1底装有两个以上加热板、中间有出气孔3的锅盖2、钵、中下部有孔7的钵C6、电机8、升降装置,其锅1中间加热板板上放置有钵A4、旁边加热板板上放置有钵B5,锅1下层装有电机8,电机8的输出轴装有升降装置,钵C6外套有圆环板13。电机8输出轴装有链轮9,链轮9两边分别与链条A10、链条B23啮合,链条A10穿入导管A11管内,导管A11穿过锅1底部孔,支撑杆A12上端顶着圆环板13、下端穿入导管A11上端孔内;链条B23穿入导管B15管内,导管B15穿过锅1底部另一孔,支撑杆B14上端顶着圆环板13、下端穿入导管B15上端孔内。导管A11与导管B15与锅1之间焊接连接。
图2,是另一升降机构实施例,电机8输出轴装有收线圆盘16,收线圆盘16两边沿分别系有线A18和线B17一端,线A18另一端依次穿出锅1下层壁孔、锅1上部壁的孔,进入锅内系在杆A19杆上;线B17另一端依次穿出锅1下层壁另一孔、锅1上部壁的另一孔,进入锅内系在杆B21杆上,圆环板13与杆A19一端和杆B21一端焊接连接,杆A19另一端呈T形头放入在锅1内壁的导向内槽A20槽内,杆B21另一端呈T形头放入锅1内壁装的另一导向内槽B22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凡林,未经曾凡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17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