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式叠螺污泥脱水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38314.4 | 申请日: | 2010-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9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悦;范天铭;黄志洋;卞德广;李志明;赵芸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 |
地址: | 22512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污泥 脱水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含泥较高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一种叠螺式污泥脱水机,其专利号为:ZL200920208027.4,申请日:2009-08-18,公开号:CN201525798U,该装置包括外壳、固定环、游动环、主轴、螺旋叶片、螺杆、隔离垫圈、滤液回收装置、给泥箱、排泥箱、变频电机,若干个所述固定环和游动环在外壳内部相互间隔排列,固定环和游动环同心设置,螺杆贯穿于每个固定环边缘的隔离垫圈,主轴贯穿于每个固定环和游动环的圆心处,主轴上轴向设有一体化的螺旋叶片,给泥箱和排泥箱分设于螺旋叶片的左右两侧,主轴一侧连接变频电机,在排泥箱下面设置引导装置,固定环下方设置滤液回收装置。其工作时,含泥污水从给泥箱进入,在转动的主轴的带动下,螺旋叶片将含泥污水从给泥箱向排泥箱一侧推进,水可以从固定环和游动环之间的狭缝流走,污泥则停留在固定环和游动环内侧,并被螺旋叶片推进到排泥箱排出;该装置中游动环可在螺旋叶片的带动下转动,使得固定环和游动环之间不易堵塞,达到自清洗的目的,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污泥和水均会向下运动,导致固定环和游动环的内侧上部一直处于相对失效的状态下,其使用效率相对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叠螺污泥脱水机,使活动环和游动环在全圆周上均能起良好的脱水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立式叠螺污泥脱水机,包括搅拌筒,搅拌筒的出口连接给泥箱,所述给泥箱上部设置有滤液槽,滤液槽内立式设置有脱水筒,脱水筒下端连接给泥箱,脱水筒上端设有排泥装置,所述脱水筒内设有立轴,立轴上设有螺旋叶片,立轴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脱水筒包括若干上下叠置的固定环,固定环的外周均布有若干螺杆,固定环套装在所述螺杆上,螺杆上位于相邻两固定环之间套置有垫圈,相邻固定环之间的间隙中还设置有游动环,游动环和固定环的内侧与所述螺旋叶片相适配。
该装置工作时,含泥的污水在搅拌筒中与高分子药剂混合,使得污泥迅速絮凝,然后经给泥箱送入脱水筒,在脱水筒内,水会沿固定环和游动环之间的间隙从脱水筒四周进入滤液槽中,污泥则积留在脱水筒内侧,同时立轴带动螺旋叶片转动,将污泥向上推进,在立轴的带动下,游动环会随立轴的转动而游动,使得固定环和游动环之间始终能保持一定的间隙,具有自清作用,避免完全堵死固定环和游动环之间的间隙,推进到脱水筒上端的污泥可以从排泥装置排走,滤液则可从滤液槽中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得脱水筒的四周均能出水,使活动环和游动环在全圆周上均能起良好的脱水作用,其滤过效率高,可用于养殖、电镀、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泥处理。
为进一步保证排泥顺畅可靠,所述排泥装置包括落泥板、阻泥环和阻泥板,阻泥板设置在立轴上并位于脱水筒上方,阻泥环半封闭地设置在脱水筒和阻泥板之间,落泥板设置在阻泥环一侧的开口处。污泥被螺旋叶片向上推进到脱水筒顶部,然后被阻泥环和阻泥板阻挡,使其只能从落泥板排出,该技术方案保证了排泥顺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搅拌筒内设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与搅拌驱动装置传动连接。通过机械搅拌可迅速使污泥絮凝。
为减小污泥的容腔,从而增大对污泥的挤压力,降低污泥的含水率。所述主轴靠近排泥箱一侧设有一段变径段,变径段的直径从给泥箱向排泥箱方向上逐渐变大。还可使所述螺旋叶片的螺距从给泥箱向排泥箱方向上逐渐减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脱水筒的分解图。
其中,1给泥箱,2螺旋叶片,3落泥板,4驱动电机,5阻泥板,6阻泥环,7脱水筒,701固定环,702垫圈,703游动环,704螺杆,8立轴,9滤液槽,10输泥管,11搅拌筒,12搅拌驱动装置,13搅拌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83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