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高温的软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37480.2 | 申请日: | 201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8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刘登瑞;杨学山;肖剑鸣;章鸿钧;王松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电线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02;H01B7/17;H01B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833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电缆,尤其涉及一种耐高温的软电缆,属于电线电缆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耐高温软电缆的工艺流程:导体束绞-股线复绞-绝缘挤出-成缆-挤制护套,大致四个工艺过成完成。此类高温软电缆弯曲半径比较大(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倍),有时满足不了狭小空间的安装需要,弯曲半径过小会损伤电缆,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由于此类耐高温软电缆柔软性不是很好,在频繁来回移动或弯曲场合使用寿命比较短,在使用过程中电缆导体易折断,绝缘层由于磨擦力比较大易损伤,造成电缆击穿或断线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现有耐高温软电缆柔软性不是很好,在频繁来回移动或弯曲场合使用寿命比较短,在使用过程中电缆导体易折断,绝缘层由于磨擦力比较大易损伤,造成电缆击穿或断线事故的不足,提供一种耐高温的软电缆,该耐高温的软电缆降低了电缆的弯曲半径,提高了电缆的耐弯曲和耐扭转能力,提高了耐高温软电缆的使用寿命,扩大了耐高温软电缆的使用场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耐高温的软电缆包括至少两根相互绞合的绝缘线芯,所述绝缘线芯外包裹有包带层,所述绝缘线芯和包带层之间以及绝缘线芯之间设有填充物,所述包带层外包裹有护套层,所述绝缘线芯包括玻璃纤维填充层、导体编织层和绝缘层,所述玻璃纤 维填充层外包裹有导体编织层,所述导体编织层外包裹有绝缘层,所述玻璃纤维填充层由7根或者19根玻璃纤维相互绞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耐高温的软电缆采用7根或19绞合的玻璃纤维正规绞合的方式,做成的中心填充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韧性;采用编织的方式将软铜丝或镀锡铜丝在玻璃纤填充层外面,导体外观圆整,加工工艺简单,采用普通的编织机即可达到此目的;编织时导体单丝具有双向性,因此导体的抗扭转能力强;编织导体内部采用玻璃纤维绳,外面采用编织导体层,弯曲半径更小,导体的柔软性更好;填充时采用聚丙烯填充绳半填充的方式,在电缆移动弯曲时线芯间有一定的空间可以相对位移,减小了相对移动时的阻力;包带层采用玻璃纤维带具有一定的弹性,对成缆线芯形成弹性束缚,利于线芯相对移动和减小磨擦力;护套层采用硅橡胶护套料,满足高温移动的要求,此结构可以确保电缆在180℃的范围内长期使用,特别适用于冶金、钢铁、石化、电厂等高温场所频繁弯曲、移动或柔软敷设。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导体编织层由至少两根铜丝或者镀锡铜丝相互编织而成。
进一步,所述绝缘层为硅橡胶。
进一步,所述包带层为玻璃纤维带。
进一步,所述填充物为聚丙烯。
进一步,所述护套层为硅橡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耐高温的软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耐高温的软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耐高温的软电缆包括至少两根相互绞合的绝缘线芯,所述绝缘线芯外包裹有包带层5,所述绝缘线芯和包带层5之间以及绝缘线芯之间设有填充物4,所述包带层5外包裹有护套层6,所述绝缘线芯包括玻璃纤维填充层1、导体编织层2和绝缘层3,所述玻璃纤维填充层1外包裹有导体编织层2,所述导体编织层2外包裹有绝缘层3,所述玻璃纤维填充层1由7根或者19根玻璃纤维相互绞合而成。
所述导体编织层由至少两根铜丝或者镀锡铜丝相互编织而成。所述绝缘层为硅橡胶。所述包带层为玻璃纤维带。所述填充物为聚丙烯。所述护套层为硅橡胶。
所述玻璃纤维填充层直径的大小和导体编织层单丝直径的大小和编织密度可根据导体直径的大小相应的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电线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电线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74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RV减速机旋转轴
- 下一篇:机器人及其机器人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