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体高速艇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37164.5 | 申请日: | 2010-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0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申龙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1/12 | 分类号: | B63B1/12;B63B5/00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滨生 |
| 地址: | 266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体高速艇。
背景技术
深V型船是国际上近十多年推出的一种新船型,这种船型首先是由瑞士日内瓦的水动力研究开发,深V型高速艇是深V型船中典型的一种高速船型。
现有深V型船体,主要为深V型硬底橡皮艇,其为单体船结构,船体下部大部分面积没入水中,剖面是直线或几乎是直线,在高速航行时,水中阻力性能较好,但当其速度与长度的比值(速度与水线长的平方根的比值)小于2.0或FN≤0.65(傅汝德数FN=V/(gL)0.5)时,其静水阻力性能相较于其它船型则较差;由于对速度的要求,舭部为尖舭或直角,从而导致人员、物资上下船艇时必须通过船艇侧舷,十分不便;在低海况时,其耐波性能与其它深V型船艇相比未得到明显改善;另外,因深V型船的前后船体剖面较丰满,船体首尾部的浮力就较大,故在平衡1.1L波长的坦谷波时(L为水线长度),船体龙骨弯矩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体高速艇,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深V型高速艇静水阻力性能差的问题。
一种双体高速艇,包括艇体,艇体的艇底横向呈V型,艇底下方具有鱼雷状浮筒,所述浮筒为两个,相对所述艇体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在艇底上,两个所述浮筒之间形成水通槽。
如上所述的双体高速艇,为进一步地减小航行过程中水流对艇底产生的阻力,浮筒的中后部呈由艇首至艇尾厚度依次减小的阶梯形。
如上所述的双体高速艇,为便于水上作业、救援时快速登、离艇,保障人员、物资等的安全,两个所述浮筒之间于艇首处安装有可自动翻转的登艇梯。
如上所述的双体高速艇,为避免艇体艇底线形变化产生浮力不足,所述艇体采用闭孔发泡填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于将艇底的浮筒设置为相对艇体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两个浮筒之间形成水通槽,使得高速艇呈双体结构,增加航行过程中水流的通过率、减少水流阻力,在保证高速艇优良的耐波性能与抗浪性能的同时,提升了静水阻力性能。
2、浮筒的中后部阶梯形设计,进一步地减小航行过程中水流对艇底产生的阻力,大大提高了船艇的航行速度与提速能力。
3、本实用新型在艇首设置可自动翻转登艇梯,便于水上作业、救援时人员、物资等能够快速登、离艇,保障人员、物资等的安全。
4、本实用新型中艇体的内部采用闭孔发泡填充,在对艇体进行加强的同时,解决了由于艇底线形变化而产生的浮力不足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体高速艇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中,1、艇体;11、艇底;12、艇首;13、艇尾;2、浮筒;3、水通槽;4、登艇梯;5、梯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出的双体高速艇,包括艇体1,艇体1的艇底11横向呈V型,艇底11的下方具有鱼雷状浮筒2,浮筒2为两个,相对艇体1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在艇底11上,两个浮筒2之间形成水通槽3。
具体而言,浮筒2与艇体1一体成型,以增强船艇整体强度;水通槽3由艇首12延伸至艇尾13处,其宽度也即两个浮筒2之间的间距,由艇体宽度设计要求结合艇体强度计算而定。
本实施例双体高速艇,通过将艇底的浮筒设置为相对艇体横向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两个浮筒之间形成水通槽,使得高速艇呈双体结构,增加了航行过程中水流的通过率、减少了水流阻力,在保证高速艇优良的耐波性能与抗浪性能的同时,提升了静水阻力性能。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选的,为进一步地减小航行过程中水流对艇底11产生的阻力,浮筒2的中后部设置两层断阶,呈现如图1和图2中的梯形结构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71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