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电子机械制动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36897.7 | 申请日: | 2010-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48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高国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7/26 | 分类号: | B60L7/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吴宝泰;何宜章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电子机械 制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电子机械制动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加高效、节能的线控技术。结合线控技术和汽车制动系统而形成的线控制动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此产生的电子机械制动器用于行车制动,具有节能环保、可移植性好、便于集成控制、性能可靠等优点,电子机械制动器将传统液压或气压制动执行元件改成电驱动元件,解决了传统汽车制动系统存在的制动管路长、阀类元件多、反应慢、安全性差等问题。但现有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在驻车制动时,仍需配合采用拉索式手刹机构,安装复杂,占用空间,并且拉索式手刹机构维护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电子机械制动器,既能够实现行车制动又能够实现驻车制动。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电子机械制动器,包括电机、制动摩擦片、制动盘,其特征在于:由电机经传动机构驱动的螺母设置于电机转子的内侧,螺母内设有与其相配合的螺纹芯轴,螺纹芯轴的端部接制动摩擦片;螺母的外端上固装有棘轮,还设有可对棘轮进行制动的单向限位销,单向限位销的端部与继电器的衔铁连接。
棘轮位于机壳内,单向限位销一端位于机壳内与棘轮相配合,另一端位于机壳外与继电器的衔铁连接,单向限位销套装有复位弹簧。
电机动力输出轴上固装有太阳轮,与太阳轮啮合的行星轮接有行星架,行星架与螺母固定。
螺纹芯轴与螺母之间设有滚珠。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电子机械制动器的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一体化设计,其中棘轮、单向限位销结构起到手刹的驻车制动作用,由于单向限位销的端部与继电器的衔铁连接,因此,车内的驻车按钮可以通过线路控制继电器,实现一键驻车制动,取消了现有的拉索式手刹机构,安装简单,易于维护,并且能够有效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驻车制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电子机械制动器包括电机、制动摩擦片1、制动盘2,此为现有技术。由电机经传动机构驱动的螺母5设置于电机转子7的内侧,螺母内设有与其相配合的螺纹芯轴3,螺纹芯轴3与螺母5之间设有滚珠4,螺纹芯轴的端部接制动摩擦片1;电机动力输出轴6上固装有太阳轮,与太阳轮啮合的行星轮8接有行星架9,行星架与螺母5通过花键固定。
如图1、图2所示,螺母5的外端上固装有棘轮10,还设有可对棘轮进行制动的单向限位销12,棘轮10位于机壳11内,单向限位销12一端位于机壳内与棘轮相配合,另一端位于机壳外与继电器14的衔铁连接,单向限位销12套装有复位弹簧13。
行车制动时,继电器14工作,使单向限位销12与棘轮10松开,电机的转子7转动,带动电机动力输出轴6转动,从而带动行星轮8旋转,通过行星架9上将力矩传到螺母5上,螺母5旋转推动螺纹芯轴3进行进给运动,消除制动盘2与制动摩擦片1之间的间隙,产生用于制动的夹紧力,实现行车制动。
驻车制动时,按下车内的驻车按钮,此时继电器14不工作,电机正转。电机带动螺母5旋转,螺母5上的棘轮10随之旋转,使单向限位销12回退放行,同时,在螺纹芯轴3的作用下制动盘2与制动摩擦片1夹紧,最后,单向限位销12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卡住棘轮,实现驻车制动。当需要解除驻车制动时,松开车内的驻车按钮,此时继电器14工作,电机反转。继电器14工作,使单向限位销12与棘轮10松开,电机反转,使制动盘2与制动摩擦片1分离,解除驻车制动。解除驻车制动后,继电器14停止工作,单向限位销12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卡住棘轮。前述的棘轮10、单向限位销12结构起到手刹的驻车制动作用,由于单向限位销12的端部与继电器14的衔铁连接,因此,车内的驻车按钮可以通过线路实现一键驻车制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68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