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多功能引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36113.0 | 申请日: | 2010-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3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周乃康;郑梦利;武洪;马连君;彭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乃康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3/02;A61M31/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1000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多功能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胸腔引流、胸腔冲洗、内镜操作、胸腔注药及灌注热化疗功能的组合式多功能引流装置。
技术背景
胸腔引流术是胸心外科常用的治疗手段,旨在引流胸腔积液、积气,进行胸腔冲洗及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胸腔引流管为单一管道的橡胶或硅胶管,功能简单,仅能进行引流工作;如需进行胸腔注药治疗,则需要刺破引流管侧壁才能实施,易造成胸腔污染。此外,微创诊断及治疗是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对于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或其他胸腔疾病需进行胸腔探查的,一般需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患者痛苦较大,花费较高;而通过引流管路径进行胸腔探查,以实现微创诊断及治疗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组合式多功能引流装置,该装置制作工艺成熟,可操作性强,术者易掌握,使用便捷。能够用于胸腔引流、胸腔冲洗、内镜操作、胸腔注药及灌注热化疗等工作。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及内套管,主管由内镜操作管、进液管及引流管构成,内镜操作管外端口为喇叭状,内端口的管壁上开有多个进液孔,该进液管从内镜操作管的外端部管壁插入内镜操作管内,并且进液管的一侧管壁与内镜操作管的一侧内壁相连;引流管与内镜操作管的外端部的管壁相连通;内套管由内管、冲洗管、及活塞构成,活塞套固在内管的外端口管壁上,内管的内端口管壁上开有多个进液孔,该活塞开有一通孔,冲洗管与活塞的通孔相连通;活塞外径与内镜操作管外管口内径匹配,活塞从内镜操作管外口插入与内镜操作管内壁接触配合,并使内管内端伸入到内镜操作管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可组合的引流装置,实现胸腔引流、胸腔冲洗、内镜操作、胸腔注药及灌注热化疗功能,也可应用在其它医疗项目中,既方便医务人员操作,也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及相关经济需求;
2.制作工艺成熟,耗材少,成本低;
3.可操作性强,术者易掌握,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主管结构剖示图;
图1(b)为图1(a)的A-A向剖示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套管结构剖示图;
图2(b)为图2(a)的B-B向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主管及内套管,主管由内镜操作管1、进液管2及引流管3构成,内镜操作管1外端口为喇叭状11,内端口的管壁上开有多个进液孔12,如图1(a)所示,该进液管2从内镜操作管的外端部管壁插入内镜操作管内,并且进液管的一侧管壁与内镜操作管1的一侧内壁相连(即进液管附着在内镜操作管内壁上),如图1(b)所示;引流管3与内镜操作管1的外端部的管壁相连通,如图1(a)所示;内套管由内管4、冲洗管5、及活塞6构成,活塞6套固在内管4的外端口管壁上,内管的内端口管壁上开有多个进液孔41,如图2(a)所示,该活塞6开有一通孔61,如图2(b)所示,冲洗管5与活塞的通孔61相连通,如图2(a)所示;活塞外径与内镜操作管外管口内径匹配,活塞从内镜操作管外口插入与内镜操作管内壁紧密接触配合,并使内管内端伸入到内镜操作管中。
本实用新型的内镜操作管1、进液管2、引流管3、内管4及冲洗管5外端口均设置有帽塞7。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内镜操作管的内径为8mm~10mm,长度为根据使用者的情况确定(制作成较长的管,使用时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减),内镜操作管外端口外还可设有一套管13,利于与内套管配合。
进液管的内径为2mm~3mm,进液管的内端口距引流管内端口12cm~16mm,进液管的外端部与引流管呈15~30°夹角。
引流管内径为8mm~10mm,长度为35mm~45cm,与内镜操作管呈30~45°夹角。
内管内径为4mm~6mm。
冲洗管内径为2mm~3mm。
上述各部件均可采用与人体生物相容性好的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用于在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的各种使用方法分别说明如下:
在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先将主管通过内套管的活塞与内套管连接成一体,将主管内端插入体内,用帽塞7封闭内管4及冲洗管5,引流管3通过外接引流瓶实现胸腔引流或实现负压吸引引流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乃康,未经周乃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61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