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灭菌器快速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34457.8 | 申请日: | 201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2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波;曾凯;郭成虎;傅佩顺;马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26 | 分类号: | A61L2/2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马俊荣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菌 快速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菌器快速冷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各类带有夹套的湿热灭菌器的快速冷却装置,属于制药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灭菌器均不带有夹套快速冷却功能。以脉动真空灭菌器为例:在灭菌过程完成后,没有经过冷却阶段,灭菌内室温度仍维持在90~100℃,即使经过长时间(30分钟)对内室抽空干燥过程,也只能使温度降至80~90℃。此时若要打开门,将灭菌物品取出,极易发生烫伤事故。若要等温度降至60℃左右再开门,则需要至少3~4小时的自然冷却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缺陷的,缩短了灭菌器灭菌结束后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发生烫伤事故的灭菌器快速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灭菌器快速冷却装置,包括灭菌器内室和位于灭菌器内室外部的灭菌器夹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箱、循环泵、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水箱上部与灭菌器夹套通过管路连接,水箱底部与循环泵、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灭菌器夹套依次通过管路连接,水箱上部与灭菌器夹套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五阀门,第二换热器和灭菌器夹套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阀门,水箱底部与第四阀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通过回水管连接,回水管上设有第三阀门,水箱上部还连接有软化水进管,软化水进管上设有第一阀门。
所述的灭菌器夹套上连接有压缩器进管,压缩器进管上设有第二阀门。
所述的水箱顶部连接有水箱排气管。
所述的第一换热器上连接有蒸汽进管和蒸汽疏水管,蒸汽进管上设有第六阀门。
所述的第二换热器上连接有冷却水进管和冷却水出管,冷却水进管设有第七阀门。
所述的水箱上设有第二水位开关。
所述的灭菌器夹套与第四阀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水位开关。
整个冷却过程可分为预热、降温、排水三个阶段,详细说明如下:
预热阶段:水箱首先通过第一阀门注满软化水(水箱内水位受第二水位开关控制),然后软化水依次经过循环泵、第一换热器(在预热阶段第一换热器通过第六阀门进蒸汽,对软化水加热)、第二换热器(在预热阶段第二换热器不进冷却水)、第三阀门,然后回到水箱。在此阶段中,对水箱中的软化水进行预热,使软化水温度与灭菌器夹套温度之间的温差小于某个设定值(如30℃),以免因温差过大而对设备主体有所损伤。
降温阶段:水箱中的软化水依次经过循环泵、第一换热器(在降温阶段第一换热器不进蒸汽)、第二换热器(在降温阶段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七阀门进冷却水,对软化水降温,若使用10℃以下的冷冻水效果更好)、第四阀门进入灭菌器夹套,对灭菌器夹套进行降温,并通过第五阀门回到水箱中。如此循环往复,达到对灭菌器内室降温的目的。
排水阶段:当灭菌器内室温度下降至设定值时,停止降温过程,打开第二阀门,向灭菌器夹套内通入压缩气,使灭菌器夹套中的软化水在压缩气的作用下,依次经过第四阀门、第三阀门,返回至水箱。待第一水位开关信号消失时,说明灭菌器夹套中的水已经全部排出,此时全部冷却过程结束。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灭菌器快速冷却装置先将水箱中的软化水预热,然后将软化水通入灭菌器夹套,并逐步对软化水进行降温,从而使灭菌器夹套温度也随之下降,并最终达到促使灭菌内室温度快速下降的目的,避免了因水温与灭菌器夹套温度温差过大,在软化水进入灭菌器夹套时,使灭菌器夹套温度急剧下降而对设备主体造成损伤的现象,缩短了灭菌器灭菌结束后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发生烫伤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灭菌器内室;2、灭菌器夹套;3、水箱;4、循环泵;5、第一换热器;6、第二换热器;7、第五阀门;8、第四阀门;9、回水管;10、第三阀门;11、软化水进管;12、第一阀门;13、压缩器进管;14、第二阀门;15、水箱排气管;16、蒸汽进管;17、蒸汽疏水管;18、第六阀门;19、冷却水进管;20、冷却水出管;21、第七阀门;22、第二水位开关;23、第一水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44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