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闸阀研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31718.0 | 申请日: | 2010-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4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郑祖光;郑东华;梁一凡;李俊龙;黄仲贤;张平;李强;林妙真;李丽芳;卢乔;黄奇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37/00 | 分类号: | B24B3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陈小耕 |
地址: | 51212***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闸阀 研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研磨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为高压阀门研磨阀芯、阀套的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水闸阀的体型庞大笨重,仅其阀芯重量一般就达30kg甚至更重。为了保持其关闭的密封性能,必须定期不定期地对高压水闸阀的阀芯、阀套进行研磨。高压水闸阀阀芯、阀套的传统研磨工艺步骤如下:
1、首先,人工驱动阀芯旋转约35~40周;
2、人工将安装在阀体的阀套中重约30kg的阀芯向上提起,观察阀芯、阀套的配合面上留下的旋转研磨痕迹,判断是否达到配合精度要求;
3、如判断没有达到配合精度要求,需在阀芯、阀套配合面处涂抹研磨砂;
4、将阀芯装回阀体内的阀套中,继续人工旋转阀芯、进行研磨;
5、重复2-4步骤,直至阀芯、阀套配合面痕迹达到配合精度要求为止。
由上可见,传统研磨修复工艺主要缺点如下:
1)研磨过程中需人工频繁地将阀芯提起、回装,阀芯重量达30kg左右,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
2)完全靠人力驱动旋转阀芯研磨阀套,旋转研磨过程中,转速、力量不均匀,达到所需研磨精度的耗时太长,工效很低,难以适应日益提高的企业管理要求和市场竞争水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高压闸阀研磨机,该高压闸阀研磨机具有如下优点:大幅提升高压闸阀阀芯、阀套的研磨作业效率,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检修时间,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推广实施。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高压闸阀研磨机,其包括驱动磨头的传动机件、起吊磨头和传动机件的吊机,而所述研磨机还包括机架、主马达,该机架包括立柱和装配在立柱上以其为轴转动的上、下2条臂,所述吊机设置在上臂上,所述主马达设置在下臂上,所述传动机件依序包括与主马达轴联动的上联轴套、过渡轴、驱动磨头转动研磨的下联轴套,上联轴套的下端开设有棱形下轴孔,下联轴套包括开设有棱形上轴孔的上端面,相应地,所述过渡轴包括棱形截面的上/下轴杆和中间的隔板,该上/下轴杆分别间隙配合在所述下/上轴孔中,而且,上轴杆在所述下轴孔中的上升行程大于下轴杆在所述上轴孔中的配合深度。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研磨设备基础上,简单地增设1根立柱和2条绕其转动的上/下臂,在上臂上安装吊机,在下臂上安装驱动研磨旋转的主马达,主马达依次通过上联轴套、过渡轴、下联轴套来驱动磨头进行转动研磨;由于采用马达驱动研磨、上臂立柱来支撑吊机,因此,本实用新型大幅降低了研磨操作人员在人力转动研磨和人力提拉磨头及传动机件方面的劳动强度,大大增进高压闸阀阀芯、阀套研磨作业的效率;
由于过渡轴是通过棱形截面的上/下轴杆间隙地配合在上联轴套的下轴孔中和下联轴套的上轴孔中,因此,过渡轴除能在上/下联轴套间可靠地传递扭矩动力外、且很容易在上/下联轴套的相应轴孔中轻松地升降、离合:
当需要把主马达动力传递给下联轴套以驱动研磨时,可先以人手辅助轻松地把过渡轴的上轴杆充分配合在上联轴套的下轴孔中,因为上轴杆在下轴孔中的上升行程大于下轴杆全长即其在上轴孔中的配合深度,所以转动下臂就能带动上联轴套、过渡轴及下轴杆自由无阻地转动到下联轴套上端,并对准磨头和下联轴套上端的上轴孔,然后,任由重力作用使过渡轴下轴杆降落配合到上轴孔中、且由下联轴套上端面承载过渡轴的中间隔板,从而实现过渡轴切换到驱动下联轴套的工位、以承上启下地传递动力;
当需要停止研磨而将下臂及其上的主马达转移让开、以便上臂及其上吊机转来吊起下联轴套和磨头时,仍可以人手轻松地将过渡轴从下联轴套的上轴孔中向上提出,同样地,由于过渡轴的上轴杆在下轴孔中的上升行程大于下轴杆在上轴孔中的配合深度,因此下轴杆就可轻易脱离下联轴套的上轴孔而不再受制约,在人手轻松助力下即可随同下臂转动脱离驱动工位,再转动上臂及其上吊机切换到下联轴套和磨头上方进行起吊操作。
由上可见,下臂及主马达、与上臂及吊机之间的工位转移、离合切换非常简单容易,进一步促进了研磨作业的效率,缩短了检修时间,而且过渡轴上方的上升行程与下方的配合深度的比值充裕的话就能适应多种尺寸阀门的研磨;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结构、工位切换结构非常简单,操作也很方便、便于推广实施。
为进一步优化、简化过渡轴及上/下联轴套的切换结构、提高操作的方便性、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的具体结构改进:
所述下轴孔的配合孔深H大于上轴杆的杆长,上联轴套底端与所述隔板上端的间距大于下轴杆底端与隔板下端间的下轴杆长度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17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