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芳香族化合物连续吸收和放出氢气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28663.8 | 申请日: | 2010-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5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安越;叶旭峰;徐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C01B3/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芳香族 化合物 连续 吸收 放出 氢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氢气的储存和输送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芳香族化合物连续吸收和放出氢气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氢能源具有来源丰富、可再生、能量密度高和清洁等特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开发中低温条件下储氢容量高、成本低的储氢材料是当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衡量一种氢气储运技术好坏的依据有储氢成本、储氢密度和安全性等几个方面。国际能源署规定,实用的储氢系统必须达到5%(质量分数)和40kg/m3(体积储氢密度)的指标。由于氢具有质量轻,难以压缩、液化,易燃、易爆,高压下可透过容器壁,易与容器金属形成氢化物而产生氢脆的特点,因此寻找和探索能适用于大规模储氢的技术将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与深冷液化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高压压缩储氢等储氢方法相比,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运输安全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储氢技术。苯、甲苯和萘等是比较常见的理想液态储氢材料,其储氢量高于传统的高压压缩储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在过去使用有机液作为储氢材料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它具有很多的优点),这主要是由于脱氢反应是一个强吸热的过程,传统的有机氢化物脱氢反应条件比较苛刻,需要的反应温度较高(600-700K)装置复杂。尤其是需要在气态条件下进行脱氢时,使反应较难控制。
近来,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Air Products)在他们的专利US 7101530和US7351395中首次通过研究了杂环芳香型分子在有机液储氢方面的使用,研究发现芳香族化合物中杂原子的加入可以减少脱氢反应所需的吸热量,使得在汽车上使用有机氢化物释放出来的氢气作为动力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芳香族化合物连续吸收和放出氢气的装置及方法。
利用芳香族化合物连续吸收和放出氢气的装置包括进气口、第一压力表、吸氢氢库、第一放空阀、第一阀门、高压反应釜、第二压力表、第二放空阀、第二阀门、脱氢氢库,第三放空阀、第三压力表,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巡检仪、第二巡检仪、电脑;进气口、吸氢氢库、第一阀门、高压反应釜、第二阀门、脱氢氢库顺次连接,吸氢氢库上设有第一放空阀、第一压力表,吸氢氢库、第一传感器、第一巡检仪、电脑顺次连接,脱氢氢库上设有第三放空阀、第三压力表,脱氢氢库、第二传感器、第二巡检仪、电脑顺次连接,高压反应釜上设有第二压力表、第二放空阀。
所述的高压反应釜是采用磁搅拌高压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电脑自动记录反应过程中氢压的变化,在适宜的反应温度下实现吸氢反应,同时当需要释放氢气时可以实现常压下的放氢反应;装置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拆卸方便,使用灵活;方法实施十分简便,投资省,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芳香族化合物连续吸收和放出氢气的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中,进气口1、第一压力表2、吸氢氢库3、第一放空阀4、第一阀门5、高压反应釜6、第二压力表7、第二放空阀8、第二阀门9、脱氢氢库10,第三放空阀11、第三压力表12,第一传感器13、第二传感器14、第一巡检仪15、第二巡检仪16、电脑1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利用芳香族化合物连续吸收和放出氢气的装置包括进气口1、第一压力表2、吸氢氢库3、第一放空阀4、第一阀门5、高压反应釜6、第二压力表7、第二放空阀8、第二阀门9、脱氢氢库10,第三放空阀11、第三压力表12,第一传感器13、第二传感器14、第一巡检仪15、第二巡检仪16、电脑17;进气口1、吸氢氢库3、第一阀门5、高压反应釜6、第二阀门9、脱氢氢库10顺次连接,吸氢氢库3上设有第一放空阀4、第一压力表2,吸氢氢库3、第一传感器13、第一巡检仪15、电脑17顺次连接,脱氢氢库10上设有第三放空阀11、第三压力表12,脱氢氢库10、第二传感器14、第二巡检仪16、电脑17顺次连接,高压反应釜6上设有第二压力表7、第二放空阀8。
所述的高压反应釜6是采用磁搅拌高压反应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86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包覆铝材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无线通信收发器及其模式开关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