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27415.1 | 申请日: | 201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60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福田 |
主分类号: | A45B25/02 | 分类号: | A45B25/02;A45B25/06;A45B19/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创益专利事务所 44249 | 代理人: | 李卫平 |
地址: | 523667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伞具 多段中棒 组合 结构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伞具作为遮风挡雨的用具,目前广泛使用。根据伞骨形式,伞具可分为直伞和折式伞,对于折式伞,因其具有缩小体积、便于携带之优点,目前使用量也就较大。折式伞的中棒一般是由多段管体相互套接形成,中棒的上端头与上巢采用组合铆接连接,因而存在组装繁琐,连接牢固性不佳的缺陷,尤其是对于连接上巢的管段较短时,上巢与该管段之间的铆接部位相当有限,给组装带来诸多不便。
本申请人有鉴于上述习知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的缺失与不便之处,秉持着研究创新、精益求精之精神,利用其专业眼光和专业知识,研究出一种新型、实用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优化中棒与上巢之间连接,连接结构牢固、稳定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该结构包括有伞骨、中棒、上巢及下巢,伞骨枢接上巢及下巢,下巢活动套接于中棒,中棒至少包括一实心或空心的上内杆及套接上内杆的下套管,所述上内杆的上端与上巢成型为一体,而上内杆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于所述上内杆的下端上设有止退部,止退部与下套管的卡部形成止退卡接。
所述上内杆为一管体,止退部为一径向的弹性凸起;而下套管的卡部为一卡槽形式。
所述止退部为凸销形式,其组装在一内塞上,内塞嵌设在上内杆内,止退部外端凸出上内杆,内端则有压缩弹簧支顶。
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改进:于上内杆的套接端上还设有外凸的定位销,定位销凸伸入下套管的定位孔而实现定位。
所述上内杆与上巢可由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制作或者由不同材料组合成型为一体。上巢的下侧有一下延段,该下延段的外径大于上内杆而包裹在上内杆外周;当然该下延段的外径也可以小于上内杆,这时该下延段嵌入上内杆的内部。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将上内杆与上巢成型为一体,无需另行铆接,优化上内杆与上巢之间的连接,提升组装便利性,也便于加工制作,且结构稳定。上内杆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并在两者之间设有止退卡接,同样达到中棒伸缩之功效,组装简易。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之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图2之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止退部及定位销的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上巢与上内杆其一组合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上巢与上内杆其二组合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上巢与上内杆其三组合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上巢与上内杆其四组合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9为图7实施例之延伸实施示意图;
附图10为图8实施例之延伸实施示意图;
附图11a、11b、11c、11d为本实用新型之延伸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式伞具多段中棒之组合结构改良,该结构包括有伞骨4、中棒3、上巢1及下巢2,伞骨4枢接上巢1及下巢2,下巢2活动套接于中棒3上,实现上下移动而达到开收伞目的。中棒3至少包括一实心或空心的上内杆31及套接上内杆的下套管32,于下套管32之上端朝外凸设有台肩5,籍此,开伞使用时,下巢套合台肩5并以此台肩5扣合下巢2上的按钮6,形成稳固开伞状态。所述上内杆31的上端与上巢1成型为一体,而上内杆31的下端由上往下套接下套管32。籍此,将上内杆31与上巢1成型为一体后,无需另行铆接组装,优化上内杆31与上巢1之间的连接,提升组装便利性,也便于加工制作,且也不会因铆接所带来的结构性缺陷,因而达到进一步提升上内杆31与上巢1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和耐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福田,未经刘福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74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