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柱网型煤泥水混合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26444.6 | 申请日: | 2010-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47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强;邓铭;黄汉富;谢国龙;张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潞安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惠芬 |
| 地址: | 047105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柱网型煤 泥水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泥水混合器,尤其是一种适用于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系统中的柱网型煤泥水混合器。
背景技术
煤泥水属于大体量、高浊度、高浓度、细分散、多组分的多相悬浮分散体系。煤泥水处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固液分离、煤泥回收、洗水循环。高效的煤泥水处理系统是高效洗煤、洗水闭路、清水洗煤、环保洗煤的重要保障。目前,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系统对煤泥水的处理效果并不明显,现有的设备在处理煤泥水与药剂的混合上存在混合不均匀,动力消耗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易操作控制、效果好,不需要搅拌,无动力消耗的柱网型煤泥水混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柱网型煤泥水混合器,它包括反应桶、设在反应桶顶部的集流槽,反应桶内设有管式混合器,管式混合器的顶部连接有入料管,反应桶的底部设有呈梯状的环形反射板,反应桶内间隔设有多层内孔套装在管式混合器上、外环固定于桶壁上的扰流网。
所述的管式混合器由直管和设在直管上部管段内的金属网构成;所述的扰流网上开有若干通流小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混和单元的多次切割,形成复杂涡旋,实现药剂和煤泥水的快速高效混和。采用反射板一方面用来反射、折流、扩散、混合和搅拌;另一方面充当假底,可延长寿命。用扰流网来形成扰流,产生微尺度漩涡,促使微絮团的形成,形成速度梯度,从而形成梯度反应场。具有如下优点:
1、重力压差提供混和动力,无需其他动力输入。
2、改进型大断面管混,营造大空间、高紊流混和空间。
3、分散给药,提高分散度、增强均匀度。
4、折流、反射、错流返混。
5、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易操作控制、效果好,不需要搅拌,无动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管式混合器俯视图。
图中:1-入料管,2-管式混合器,3-反射板,4-扰流网,5-集流槽,6-反应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入料管1、管式混合器2、反射板3、扰流网4、集流槽5和反应桶6等部件焊接组成。集流槽5设在反应桶6顶部,管式混合器2设在反应桶6的中部,管式混合器2的顶部连接入料管1,反应桶6的底部设有承接管式混合器2物流的呈梯状的环形反射板3,反应桶6内间隔装有多层内环套装在管式混合器2上、外环固定于桶壁上的扰流网4,扰流网4上开有若干通流小孔,图2所示。管式混合器2由直管和设在直管上部管段内的金属网构成,图3所示。
工作过程:煤泥水经入料管1进入高效管式混合器2,入料管口的加药口同时加入絮凝剂,带有絮凝剂的煤泥水通过管式混合器2的多次分割,形成复杂涡旋,实现药剂和煤泥水的快速高效混合,流经扰流网4的煤泥水形成扰流,产生微尺度涡旋,促使微絮团的形成,并在扰流网形成速度梯度和梯度反应场,充分与药剂混合的煤泥水到达反射板3后反射、折流、扩散、混合并进一步搅拌,利用絮团增长过程中的特点强化立体网捕效应,在反应桶6内絮凝形成种子絮团或微絮团,即在轴向上升过程,絮团的尺度在增加、升速在减缓,表现为因絮团的重力沉降趋势导致的时滞效应,形成一个立体流态化网状床层,对尚未附团的微粒产生拦截和捕捉。最后,充分与絮凝剂混合的煤泥水经集流槽5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潞安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未经山西潞安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64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