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嵌式触控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23570.6 | 申请日: | 201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5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栋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牧东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嵌式触控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属于触控面板复合层结构构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曲面感测界面需求的出现,使得平面触控形态向曲面立体方式触控的转变。我们要实现曲面触控,触控面板基材选择和结构设计则会有相对特别的要求。只有柔韧性好的透明导电薄膜基材和触控面板层次结构安全,避免凹凸波纹出现,才能满足曲面触控的基材要求。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其优良的耐热性和耐化学侵蚀性符合曲面触控的基材要求。
通过触控面板与已有的曲面外观界面的良好匹配实现曲面触控效果。由于玻璃塑形工艺的不断发展,使得PET与导电玻璃结合形成曲面触控面板成为现实。本实用新型真正是利用导电玻璃相对廉价和稳定的支持效果,配以PET做成曲面触控面板,其结构安全简单生产成本低,减少面板的厚度和重量,并且提高透光率。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的复合层结构,为了与已有的多曲面或者平面外观界面良好匹配,该复合层结构采用上下线两层结构方式,由力学强度好的透明导电薄膜和可塑形透明导电基材构成感测体,其结构安全简单,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面板的厚度和重量,并且提高整个感测体透光率。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上线层和下线层,上线层的导电图案面与下线层贴合,下线层的一面设有导电图案。其中,下线层为导电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film,比如导电PET;上线层为导电玻璃。上线层和下线层的导电图案是蚀刻设计矩阵图案,比如菱形矩阵、方形矩阵、三角形矩阵等图案,按照IC设计来制作导电图案。下线层的厚度范围值在50微米到180微米之间;上线层的厚度范围值在0.3毫米到1.1毫米之间。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此复合层结构由力学强度好的透明导电薄膜和可塑形透明导电基材构成触控面板,为了与已有的多曲面或者平面外观界面进行匹配实现良好的触控效果,其结构安全简单生产成本低,减少面板的厚度和重量,并且提高整个感测体透光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剖面结构组成示意图。其中有:上线层1,下线层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上线层1和下线层2,上线层1的导电图案面与下线层2贴合,下线层2一面设有导电图案。所述下线层2为导电PET;上线层1为导电玻璃。下线层2的厚度范围值在50微米到180微米之间;上线层1的厚度范围值在0.3毫米到1.1毫米之间。
实施例1:
上线层1的厚度是0.3毫米;下线层2的厚度是50微米;下线层2为导电PET;上线层1为导电玻璃。上线层1和下线层2的导电图案是菱形矩阵。
实施例2:
上线层1的厚度是1.1毫米;下线层2的厚度是180微米;下线层2为导电PET;上线层1为导电玻璃。上线层1和下线层2的导电图案是方形矩阵。
实施例3:
上线层1的厚度是0.58毫米;下线层2的厚度是115微米;下线层2为导电PET;上线层1为导电玻璃。上线层1和下线层2的导电图案是三角形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牧东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牧东光电(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35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胶粉聚苯颗粒灌注聚氨酯板复合外保温系统
- 下一篇:马达齿轮压入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