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TIG焊旋转电弧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1776.5 | 申请日: | 201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57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贾剑平;张华;李红利;金伟;姚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127 | 分类号: | B23K9/127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ig 旋转 电弧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弧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TIG焊旋转电弧传感器。
背景技术
旋转式电弧传感器首先由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NKK公司发明,并应用到窄间隙焊缝中。电极固定在偏离齿轮中的一个位置上,此齿轮由电机通过另一个齿轮驱动。该发明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这种旋转机构较复杂、体积大、振动大、调节不方便,因此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此,人们设计了一种空心轴电机驱动的旋转扫描结构,采用空心马达结构设计,使得结构更加简单。该结构省去了传动齿轮,从而减少传动损耗降低了电机功耗,调节方便,振动减小许多,提高了该旋转电弧传感器实用性。但该传感器的冷却水和保护气从焊枪前端送入,加之焊枪前端直径较大、焊枪长度较长,故将传感器用于角焊缝焊接或空间受限的焊缝焊接场合时,易与工件相碰撞,影响了其应用。其次,该传感器在中低转度时,虽然振动减小了许多,但在高速旋转情况下,振动仍较大。
电弧传感器作为一种焊接传感手段倍受各国重视,国外许多焊接设备研究和制造机构都在努力开发这一领域。工业发达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研制出多种电弧扫描形式(如双丝并列、摆动和旋转)的电弧传感器,适合于埋弧焊、TIG和MIG/MAG等不同焊接方法,有些已用于焊接生产。许多国家所生产的弧焊机器人上均配有摆动式电弧传感跟踪装置。
电弧传感器作为一种在线实时传感装置与其它附加式传感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响应速度快等优良特性,尤其是高速旋转电弧传感器的灵敏度高,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焊接传感器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适宜应用在弧焊机器人和类似于机器人的机械装置上。但是,弧焊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随机动态过程,由于噪声的干扰以及熔滴过渡等本身内在复杂机制的作用,使得信号的处理变得非常复杂。随着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统计模式识别等智能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给基于电弧传感器的焊缝跟踪技术研究带来新的希望。若能应用于焊缝偏差识别,尤其是三维偏差的识别,实现三维空间曲线焊缝的全自动高精度跟踪,从而提高弧焊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扩大其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TIG焊旋转电弧传感器,解决现有旋转扫描焊炬结构尺寸大、机构复杂、高速旋转时振动噪声大等问题,适宜折角较大的角焊缝焊接或空间受限的焊缝焊接。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它包括外壳、托块、送气管、轴用弹性挡圈、电器杆、球轴承、光码盘、电机,其特征是外壳内部通过上、下端的托块同轴固定连接送气管,上端的托块底端连有轴用弹性挡圈,两托块之间的送气管的管壁上连有电器杆,电器杆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球轴承,电器杆外壁连接电机,下端的托块下方连有光码盘,送气管下端连接钨极,钨极周侧通过保护气体。
所述的外壳包括送气口、挡尘盖、上绝缘体、上壳体、中壳体、下壳体、气罩,其特征是从上至下送气口、挡尘盖、上绝缘体、上壳体、中壳体、下壳体和气罩依次同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1)优化了绝缘结构,并且轴承具有自润滑、耐高温等特性,大大延长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2)改进了原有的送气方式,将保护气从导电杆中间通入,对导电杆和钨极的冷却效果更好;(3)结构紧凑、合理,外形尺寸小巧,使用灵活方便;(4)能方便地对电弧旋转半径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送气口 2、挡尘盖 3、上绝缘体 4、上壳体 5、中壳体 6、下壳体 7、气罩 8、托块 9、送气管 10、轴用弹性挡圈 11、电器杆 12、球轴承 13、光码盘 14、电机 15、钨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外壳内部通过上、下端的托块8同轴固定连接送气管9,上端的托块8底端连有轴用弹性挡圈10,两托块8之间的送气管9的管壁上连有电器杆11,电器杆11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球轴承12,电器杆11外壁连接电机14,送气管下端连接钨极15,下端的托块下方连有光码盘13。所述的外壳从上至下送气口1、挡尘盖2、上绝缘体3、上壳体4、中壳体5、下壳体6和气罩7依次同轴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17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