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热回收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21147.2 | 申请日: | 2010-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22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于关营;蒋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胜奥精密冲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39/06 | 分类号: | F04B39/06;F24D15/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赵庆 |
| 地址: | 30011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冲压行业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领域,特别是冲压件加工过程中使用压缩空气时,空气压缩机产生的余热回收再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节能与环保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列为基本国策。达到环保诉求,提高能量利用,减少CO2排放是民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节能对企业来说,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节省费用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冲压加工生产过程中,空气压缩机会产生带有一定的热量的废气,通常要通过空气压缩机带动的排风扇直接排出室外以维持室温工作环境和清洁。带有大量热能的“废气”(排气温度达100℃左右)直接排出,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而且效果不好:压缩机房内温度居高不下,排风扇对面人员无法停留,排风扇周围花草枯萎,炙热空气弥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冲压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的余热回收及废气降温排放的问题。
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空气压缩机的热风排出口连接的排风管道和设在排风管道内的换气阀和热风出口,所述的排风管道长度为10米~50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原来浪费掉的热能回收,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换热效率可达88%以上,从热风出口排出的气体带出的热量仅为原来10-15%,机房可随时进入观察,热排风管道附近除略感微热,并无不适,窗外花草也完全成活。这是单用空气压缩机带动的排风扇无法比拟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其中,1空气压缩机,2排风管道,3换气阀,4支架,5热风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与空气压缩机1的热风排出口连接的排风管道2和设在排风管道内的换气阀3,例如单向开门,以便热风只出不回,和热风出口5,以便热风在管道的各段均能出去,沿途散热;所述的排风管道长度为10米~50米(30米为最佳)。
所述的排风管道采用易于散热的材料制造,如马口铁。
所述的排风管道通过支架4固定在室内墙上或屋顶。
所述的排风管道出口通往室外或隔壁室内。
所述的热风出口5上设有百叶窗。
所述的排风管道直径0.2~0.7米,直径最好0.5米。
该装置运行时,风机连续工作作用下高温气流从热风出口排出,沿通道方向流动,同时管壁也散热。
热风出口所对备料车间室内空气温度升高(冬季4个月采暖期可上升2-3℃)。继续流动的热空气传导至冲压现场,使冲压现场温度也逐渐升高(冬季4个月采暖期可上升1-2℃)。
余热回收装置的效益:
1、安全可靠性高:常规散热多为排风扇直排,使压缩机房内温度居高不下,影响维 修保养人员观察,压缩机工作时其气温度达到100℃左右,某些部位变得很热,容易烫伤。
2、本余热回收则是二次换热,即热流要通过热管热风出口的管壁才能传导,且架空安装即使有泄漏也无虑。热管余热回收装置传热效率高,为0.5X0.5m截面积排风管道,与压缩机排气压力0.75Mpa非常接近,排气温度始终保持在75℃以上。
3、本余热回收装置有良好的防腐蚀能力,使用寿命长,管材为马口铁(SGC),可防止露点湿气腐蚀,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单节热管可拆卸更换,维护简单。
4、安装及结构布置灵活:热管余热回收的安装无需改变原空压机系统,结构设计的位置布置非常灵活,可适应各种冲压场地。
5、投资回收期短,回报率高:一般六个月至一年即可回收全部投资。(首次安装工料费计3000元,当年备料车间省购5匹空调1台7000元)当年加工车间5台空调机,因室温上升1-2℃而减少开机时间节约电费(工业电费1元/度)1800元,综合效益初见。
6、热能再利用拓宽研发思路,低碳减排,达到环保,工作环境改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胜奥精密冲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胜奥精密冲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11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强制润滑的三头高压油泵
- 下一篇:光伏光热复合发电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