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沉水植物冬芽采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08864.1 | 申请日: | 201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7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峰;马亦兵;刘平平;周志岭;万陆军;蔡玉巧;谢超;史加达;刘从玉;柴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44/00 | 分类号: | A01D44/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集装置,具体说是一种沉水植物冬芽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沉水植物(submergedplants)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活的大形水生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目前沉水植物冬芽采集主要以人工为主,在冬芽未沉入底层之前进行采集,这样不仅需要很准确的掌握冬芽的动态,而且采集速度慢、只能在小范围内采用此种采集方式;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冬芽采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能提高冬芽采集量、降低冬芽损坏率的沉水植物冬芽采集装置;该装置特别适用于种植范围大的水域。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沉水植物冬芽采集装置,包括支撑杆、内渔网、外渔网,在支撑杆上套有多个环,每个环通过绳索连接有铲刮装置,每个铲刮装置的底端设有耳孔,内渔网的一边安装在外渔网上、另一边连接在钢绳上,所述钢绳通过耳孔将每个铲刮装置连接在一起,内渔网的一边安装在支撑杆上、另一边安装在钢绳上;在支撑杆上还系有多根拉绳;所述内渔网的网孔径小于外渔网的网孔径。
所述铲刮装置为三角形铁块,在铁块的顶角上设有通孔、在另外两个角上焊接有所述耳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整个装置放进水中,然后通过人工或者动力设施进行拉绳,由于铲刮的重力作用,使得外渔网的口很好的接触底泥,在拉动过程中铲刮能进入底泥5-10cm,由于大部分冬芽成熟以后落在底泥表面,部分因为扰动而进入底泥表层以下,冬芽在铲刮装置的铲刮作用下能大部分进入内渔网。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有两个渔网,这样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渔网可以起到保护外渔网的作用,减少外渔网受到机械损坏;使用方便,能提高冬芽采集量、降低冬芽损坏率。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沉水植物冬芽采集装置,包括支撑杆1、内渔网2、外渔网3,在支撑杆1上套有多个环4,每个环4通过软而粗的绳索5连接有铲刮装置6,每个铲刮装置6的底端设有耳孔,每个铲刮装置6之间的距离优选10cm,该铲刮装置6最好是三角形铁块,在铁块的顶角上设有通孔、在另外两个角上焊接有上述耳孔;内渔网2的一边安装在外渔网3上、另一边连接在钢绳8上,钢绳8通过耳孔将每个铲刮装置6连接在一起,内渔网2的一边安装在支撑杆1上、另一边安装在钢绳8上;在支撑杆1上还系有多根拉绳7;内渔网2的网孔径小于外渔网3的网孔径,外渔网3的网孔径优选1cm。内渔网2放在外渔网3里面,这样就起到保护外渔网3的作用。
使用时,将整个装置放进水中,然后通过人工或者动力设施进行拉绳7,由于铲刮的重力作用,使得外渔网3的口很好的接触底泥,在拉动过程中铲刮能进入底泥5-10cm,由于大部分冬芽成熟以后落在底泥表面,部分因为扰动而进入底泥表层以下,冬芽在铲刮装置6的铲刮作用下能大部分进入内渔网2。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应用于底栖生物的采集,比如底栖生物包括有河蚌、螺蛳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88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