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LED汽车车头灯的散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07638.1 | 申请日: | 201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9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钊;顾振彪;李永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徐乐慧 | 
| 地址: | 中国香港九龙***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led 汽车 车头灯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在前置引擎的LED汽车车头灯内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LED的普及应用,近年来汽车业为了积极发展高光效,常使用可效性高的LED来替代HID光源。但由于LED独有的光电转换机制以及其热光衰特性,需要灯具必须有良好的导热、散热系统,以便将LED发出来的热能引导出外,确保LED的光效及可效性,目前都是在LED汽车车头灯的壳内安装散热器,但由于汽车车头灯壳体的空间有限,只能将散热器安装在远离引擎位置的低温区,导致LED光源的散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导出LED光源热量的LED汽车车头灯内的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LED汽车车头灯的散热装置,应用在前置引擎的LED汽车车头灯内,所述汽车车头灯的灯壳分为接近引擎位置的高温区和远离引擎位置的低温区,在所述高温区的金属板上安装有至少一个LED光源,同时在所述低温区设置有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的背面通过锡焊接设置金属块,同时所述金属块与安装所述LED光源的金属板焊接固定,在所述金属板与所述金属块的表面嵌设有至少一根L形热管,所述L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金属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金属块连接。
所述金属块中埋设有至少一根与所述L形热管垂直的第二热管。
所述第二热管相互之间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热管穿入在所述金属块中间设置的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装置借助于L形热管,可以快速地将LED光源的热量传导致散热器背面的金属块,再由金属块内的第二热管快速传导致散热器背面的各个部位,如此不但可以提供简单而有效的热管理方案来降低LED结温的温度,并能提升车灯的光学表现及其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LED车头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LED车头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LED汽车车头灯的散热装置是将光源LED产生出来的热能引导到较低温的空气中。LED汽车车头灯的灯壳大致分成位置接近引擎的高温区和位置远离引擎(近车门位置)的低温区。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中的LED汽车车头灯包含一个灯壳及至少一个LED光源1,该LED光源1热接合位于高温区的金属板2的一面,同时在低温区设置有一个用于快速将热量散发至空气中的散热器3。本实用新型在散热器3的背面经锡焊接固定一金属块4,同时金属块4与金属板2焊接固定,形成LED汽车车头灯的壳体。
如图1所示,在金属板2与金属板4的背面设置至少一条凹槽,在该凹槽内嵌设有L形热管5,使L形热管5的一端镶嵌在金属板2设置LED光源1的另一面,即LED光源1接合面的背面,而L形热管5的另一端以及其下半部分则连接在金属块4与散热器3连接的另一面上。利用L形热管5将LED光源产生的热量快速地传导至金属板4,由于散热器3外露在汽车灯灯壳的低温区,则透过强制对流把热量从散发到低温区的空气中。
如图1和图2所示,前置引擎汽车的车头灯灯壳里包含了二个LED灯源,每一个灯源均用锡焊的方法热连接固定在金属板2的一面。在金属板的背面连接着L形热管5的一端,另一端及其下部分热连接着散热器3的金属块4的一面。同时,在金属块中设置有两个通孔,在该两个通孔内插入直线形的第二热管,使第二热管安插在金属块4的中间,该第二热管的轴线与L形热管5的轴线呈垂直设置,可以进一步将L形热管传送的热量进一步传送到金属板的各处,可以利用散热器透过强制对流把热量从LED光源带到低温区的空气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不但可提供简单而有效的热管理方案来降低LED结温的温度,并能提升车灯的光学表现及其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并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76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酵母细胞中硒化镉量子点提取、纯化方法
 - 下一篇:起重机的综合控制限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