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硫磺洗涤液的分离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06802.7 | 申请日: | 2010-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33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韩东串;王文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泓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B17/027 | 分类号: | C01B17/0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段秋玲 |
| 地址: | 20009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磺 洗涤液 分离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含硫磺液体的分离回收设备。
背景技术
在国内外的石油化工及煤化工行业的硫磺回收装置中,尾气洗涤普遍采用水洗或碱洗工艺,采用这种工艺的洗涤装置包括:洗涤塔、洗涤泵、集液槽三台设备,即洗涤泵从集液槽抽取洗涤液泵送至洗涤塔顶部,洗涤液自塔底排至集液槽,循环使用。此种方式虽然能够达到对尾气降温、洗涤掉尾气中夹带硫磺粉沫的目的,但这些硫磺回收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1、洗涤液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洗涤液中的硫磺粉沫逐渐增多,堵塞系统管道和洗涤塔填料,最终必须停车清理硫膏;
2、停车清理的硫膏也无法处理,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往往硫磺洗涤液又成为尾气处理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污染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合理地分离处理经洗涤塔洗涤的含硫磺的废气洗涤液,经过两级分离处理能将洗涤液最大限度的分离,并且能够获得纯度较高、可再利用的硫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含硫磺洗涤液的分离回收装置,该分离处理设备包括沉降分离装置,该沉降分离装置主体呈筒状,其底部呈倒锥体状,在最底下的锥尖处设置有排硫口,在沉降分离器的下方还设置有融硫釜,融硫釜的入口和沉降分离装置的排硫口相通。
所述的沉降分离装置轴向中心设置有导流筒,在导流筒的筒壁上设置有洗涤液进液管,导流筒的下端开口,在导流筒下方设置有水流反射板,所述的沉降分离装置的上口外围设置有清液溢流槽,在该清液溢流槽的底部设置有清液出口管。
所述的融硫釜设置有溢流管与沉降分离装置相通,该溢流管一端设置于融硫釜的顶部,另一端设置于沉降分离装置的筒壁、并且与沉降分离装置筒壁的连接口位于反射板之上。
所述的溢流管与沉降分离装置筒壁连接口的水平高度最好介于反射板与洗涤液进液管之间。
在所述的融硫釜入口和沉降分离装置的排硫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含硫磺洗涤液的分离回收装置,巧妙地结合了物理沉淀和融硫提炼设备,将一直以来作为污染源的废弃处理物转而变成可工业再利用的硫磺和清液,完全契合目前越来越讲求的环保理念,变废为宝,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具体沉降分离装置的结构中,倒锥状底部使得沉淀的硫膏自动集中沉降到最底下的锥尖处、利于自动排出,也阻断了清液流入下面的融硫釜。
导流筒的设置使得洗涤液进入时集中有序,不会形成很大的紊流、搅起沉淀物;反射板、和上溢流槽的结构也使得沉降分离获得最佳的效果。同时在导流筒下方设置反射板使得原本向下流出导流管的洗涤液转向四面均匀分散平流,一个能够达到均匀分布的的作用,一个能够起到均匀减缓流速的作用,使洗涤液进入的速度和分布更趋均匀、合理,最大可能地减弱了对沉淀物的搅动,避免硫膏被二次翻腾冲起。
而该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一开始硫膏量不是很多的时候会有一定量的清液流入融硫釜,在融硫釜分离过程中也会不断地产生分离液,设置于融硫釜顶部的溢流管即能将融硫釜中多余的分离液导入沉降分离装置,循环分离处理。
在融硫釜入口和沉降分离装置的排硫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了阀门,更便于对排硫、二级处理进行控制,譬如刚开始沉降分离的时候沉降分离装置倒锥体状底部的硫膏并不多可能不利于排入融硫釜二级处理,此时即可暂时关闭该阀门,带沉降分离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即可基本阻断清液流入融硫釜;另外该阀门的设置也更利于设备维修、清理时候的操作。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含硫磺洗涤液的分离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洗涤液进液管 2、清液出口管 3、中心导流筒
4、清液溢流槽槽 5、反射板 6、排硫口
7、融硫釜 8、溢流管 9、沉降分离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泓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泓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68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