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硅油风扇离合器油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05943.7 | 申请日: | 2010-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06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丁维福;郭火平;王应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龙控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7/04 | 分类号: | F01P7/04;F16D35/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李玉盛 |
| 地址: | 3256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硅油 风扇 离合器 油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硅油风扇离合器,具体为硅油风扇离合器的油路系统。
背景技术
节约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方针。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汽车5~10%的能量消耗在发动机的风扇冷却上,而实际上汽车发动机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不需要风扇冷却,一般只有5~10%的时间才需要风扇冷却,故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硅油风扇离合器,采用了该离合器的发动机风扇,可以使得风扇在发动机需要冷却时才开始工作,发动机不需要冷却时风扇不工作。
现有的汽车硅油风扇离合器,其结构为:包括主轴、固定连接的前盖和后盖、设置于前盖和后盖之间且固定于主轴的主动板、设置于前盖、后盖、主动板中的油路系统;所述油路系统包括用于存储硅油的储油腔、用于离合前盖、后盖与主动板的动力腔、用于连接储油腔和动力腔的进油孔和回油孔;在所述油路系统的进油孔的进油口处对应设置有阀片,该阀片与一个感温装置相连,该感温装置可感受从散热器吹来的空气温度并产生热变形来带动阀片动作,进而控制进油孔的进油口处的开通和关闭。其工作原理为:当感温件受到空气流加热到一定温度点时产生的变形量将促使离合器中的阀片打开进油孔,从而储油腔中的硅油将在离心力作用下经过进油孔进入到动力腔,由于硅油粘性较大,动力腔是在主动板与前盖和/或后盖之间形成的腔室,故当动力腔中进入硅油后,使得主动板的旋转可带动前盖和后盖一起旋转,进而带动固定在前盖、后盖外侧的风扇旋转;动力腔中的硅油越多,离合器传递的力矩越大,离合器的滑差也越小,所以这时风扇的转速相应地得到提升,风量增大;当感温件受到的空气流温度降低时,其变形量将减少甚至不足以使阀片打开阀孔,从而阻止了储存在储油腔中的硅油进入到动力腔,动力腔中的硅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将通过回油孔回流到储油腔,这样动力腔中的硅油减少,离合器传递的力矩变小,滑差增大,风扇转速降低,风量减少。这样,即可达到根据从散热器吹来的空气温度判断并控制风扇旋转或者停止的目的,使得在发动机过热时才开启风扇散热,节约了能源。但是,这种风扇离合器在工作中却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热空气流温度不是真正的发动机水温,因此在控制风扇转速时,感温控制系统并不能真正检测和反映发动机实际水温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使发动机处于过冷或过热的工作状态,因此风扇的响应时间会有一定的滞后,从而造成离合器的控制精度受到影响。2、感温件的热变形物理特性不稳定,存在反应滞后的特点,因此控制不灵敏。3、传统的离合器上的阀片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因此也只能控制风扇在两种转速状态间转换,即高速和低速,它不能满足发动机对其它风扇转速的需求,而且在转换过渡时档位的切换过于明显,难以做到平滑调节。4、感温件失效时,可能存在阀片完全关死阀孔的情况,造成风扇转速始终在低速状态下运行,因此离合器的可靠性、安全性不高。5、离合器无法检测风扇的转速,因此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实时监测到风扇的转速,这也降低了离合器工作的安全性。6、由于阀孔和储油腔均设置在前盖上,前盖、后盖和风扇的转速是一样的,而当风扇转速较低时,由于储油腔的离心力很小,因此硅油通过阀孔进入到动力腔中的动力也很小,所以造成风扇由低速向高速变化时,响应时间比较长,这样容易出现离合器在变速时反应迟缓,延误了制冷时间,引起发动机水温偏高,以至于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离合器在变速时反应速度的硅油风扇离合器油路系统;并基于该油路系统可以得到一种能够平滑的调节风扇转速以及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实际风量需求进行送风的硅油风扇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硅油风扇离合器油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存储硅油的储油腔、用于离合前盖、后盖与主动板的动力腔,以及用于连接储油腔和动力腔的进油阀孔和用于连接动力腔和回油管路的回油阀孔;所述储油腔是由主动板和铆接于主动板上的隔板形成,所述隔板位于主动板和前盖之间,所述储油腔与回油管路连通;所述动力腔包括由分别设置在主动板和后盖上并相互配合的矩形迷宫槽形成的下腔体,以及由分别设置在主动板和前盖的相对面上并相互配合的矩形迷宫槽形成的上腔体,所述上腔体与下腔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油路系统工作时,硅油是按照储油腔→动力腔→回油管路→储油腔的循环回路方式来流动的,在流动过程中还要依次经过进油阀孔和回油阀孔,因此通过控制进油阀孔和回油阀孔的开启大小可以达到控制进油量和硅油流速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龙控股有限公司,未经五龙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59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