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蒸馏泡茶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05564.8 | 申请日: | 201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16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彭靖茗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靖茗 |
主分类号: | A47J31/44 | 分类号: | A47J3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蒸馏 泡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茶机,尤其是指一种采用压力蒸馏原理的泡茶机,属于茶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茶的饮用和茶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随着生活水品的提高,大众对茶品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喝到一杯好茶除了取决于茶叶本身的品质,还取决于水质和泡茶方法。而泡茶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冲泡的时间和温度。不同的茶品对应有不同的泡茶方法,例如,稚嫩的绿茶不适应太高的水温,陈旧的普洱茶需高温杀菌等等,诸如此类的冲茶方法往往需要有专门的茶艺师来把握。
现代社会,人们忙碌之余学茶艺是追求清净自然的体现,困难在于,人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专业的泡茶方法,拥有好茶却不一定能喝到好茶,这降低了人们喝茶的享乐指数,同时也阻碍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泡茶机可以充当人们忙绿工作中的‘茶艺师’的角色,从而打破茶品作为快速消费品的一些技术壁垒,带动产业产品的规格化和相对标准化。
目前的市面上的泡茶机,多模拟的是常日的手工冲泡的方法,无法对泡茶的水做一些有益的处理,对于泡茶的温度和时间也把握不足,缺乏一种具有‘茶艺师’水准的泡茶机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泡茶的水进行优质处理并且可以准确模拟各种茶叶泡制工艺的泡茶机,特别是在控制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长短上更人性化。
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利用的压力蒸馏泡茶机,由茶仓系统(包括导磁不锈钢水仓,香茗仓,茶叶仓),加热系统,电控系统,安全系统,管道系统组成。
所述的导磁不锈钢水仓直接盛装泡茶用水,与加热系统接触,仓内形成压力,产生蒸馏效果,具体组成包括设置在导磁不锈钢水仓侧面的减压安全阀;
所述香茗仓储存浸泡或蒸馏出的茶叶汤汁;香茗仓分为两层,香茗层和过滤层密闭相隔,两者之间通过一个蒸汽管相通,蒸汽管设置于香茗层的中心,其下端连接到过滤层,其上端设置一顶板,防止喷洒,顶板的下部蒸汽管上有出水孔;过滤层与导磁不锈钢水仓连接,其接触面均匀分布密集的透水孔;
茶叶仓内设置为一个茶叶容槽,有槽体和盖体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外表面上均有直径较小的透水孔,盖体的中心部分有一凸体,便于取出;导磁不锈钢水仓的内壁设有凹凸结构,茶叶仓固定于其上
茶叶仓可以置于不锈钢水仓内,当水经加热蒸馏后因压力作用快速通过茶叶并进入香茗仓,获得成品茶汤;茶叶仓也可以置于香茗仓内,通过电控系统控制水的进出来控制茶在水中浸泡时间,以适应不同茶叶的泡制要求;
所述电控系统,采用检测器和传感器控制香茗仓中的茶叶汤汁的温度和浸泡时间;还包括用于进行各种不同茶叶的控制芯片和用以选择不同茶种的控制按键;
茶艺控制芯片包括:用于预先存储不同茶叶的进水温度,进水量,泡制时间和出茶水时间的茶叶数据存储模块;
用于根据控制按键的信号,提取当前茶叶的进水温度、进水量和泡制时间,如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达到进水温度,指令进水受控阀打开,根据进水量和出水量的流量,达到设定进水量后关断进水受控阀,泡制时间计时开始,当达到设定的泡制时间后,指令出茶水受控阀打开,出茶水时间计时开始,当达到设定的出茶水时间后关断出茶水受控阀的茶艺自动控制模块;
所述茶叶数据存储模块和茶水受控阀的茶艺自动控制模块,所述加热器的受控开关、温度传感器、进水受控阀和出茶水受控阀与茶艺自动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的加热系统,可采用电磁炉,用于对导磁不锈钢水仓的水加热;
管道系统,受控于电控系统,把选择好的水经过水斗通过管道连接进入导热不锈钢水仓,再经过加热后通过压力使水进入香茗仓,浸泡之后香茗仓的茶汤通过管道连接到出水口。进水口处设置进水受控阀,出水口处安装出茶水受控阀;
这里还可以涉及到一些管道结构的安排,比如管道的接口位于茶仓的位置。
本技术方案的优点和功效是:采用分仓式结构,通过蒸馏的方式将泡茶的用水进行分仓处理,优化了泡茶用水的质量;可根据不用茶叶的性质设定不同泡制方式;自动进水,自动出茶汤。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茶仓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茶仓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方案电控系统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是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压力蒸馏泡茶机,其主要结构为茶仓系统1(包括导磁不锈钢水仓11,香茗仓12,茶叶仓13),加热系统3,电控系统2,管道系统4和安全系统5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靖茗,未经彭靖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55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