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挤出机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02862.1 | 申请日: | 201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97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辉;王福志;贾立;郑宏;周昌其;李金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24 | 分类号: | H01B13/24;B29C47/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30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挤出机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的挤出机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电缆用户对电缆外护套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双护层结构普遍出现在许多电缆工程中。双护套电缆的结构,主要是在原有电缆外护层的基础上,再挤制上另外一层护套,两个护层的材料可以是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双护层结构的合理应用,能使电缆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譬如:阻燃、耐火、防鼠蚁、防紫外线、减少野蛮施工对电缆造成的损伤机率等等。
正因为以上的许多好处,我国很多地方的电缆用户,在面对一些特殊的铺设环境时,都有提出使用双护层的电缆结构。于是我国许多电缆厂,在双层外护套的挤制上都积极地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持续的技术改进,不论是在电缆材料选取上还是在电缆制造设备上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以求在这种双护层电缆的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现有的双护层电缆制造设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1、电缆双护层最外层的护套挤出后,出现有严重的对偏现象,即包覆在电缆上的最外层护套在厚度上存在左右面厚,而上下面薄的现象,有些生产厂家采用人工调偏对此进行纠正,但其纠正效果较差,只能稍微纠正一些,无法完善的解决这个问题;
2、电缆最外层护套的挤出厚度受到的限制比较大,一般不超过0.8mm。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纠正双护层电缆最外层护套的对偏问题、并且能够解决护套厚度受限问题的新型挤出机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新型挤出机模具,包括模芯和模套,模芯的侧边上设置有多个装卸凹面,装卸凹面的数量为大于2的偶数。增加了模芯上装卸凹面的数量,这样能使护层材料在模具上各个部分流动时相对均匀与稳定,不会使其在成型时出现对偏的现象。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作为优选,装卸凹面沿模芯边缘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装卸凹面的数量为12个。
作为优选,装卸凹面与模芯的一个端部邻接设置。
作为优选,模芯的与装卸凹面邻接的端部为锥形。
作为优选,模套的内壁形成与锥形端部配合的锥面。
作为优选,锥面的锥角为43°。
作为优选,模芯与模具之间的配合间隙为2.5mm。将模套的内壁锥角改大,使模芯模套的配合间隙扩大到2.5mm,解决了护层厚度限制的问题。
作为优选,相对称设置的任意两个装卸凹面之间的距离为273m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使双护层电缆护套的偏心度大大降低,彻底解决了以前电缆外护层明显对偏的现象,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具体来说,现有技术为了保证护层最小厚度要求,只能将对偏时最小的部分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而最大点往往超出标称厚度好多,从而浪费材料,而本技术材料在节约成本方面,以内护套为HDPE、外护套为“退灭虫”护套料的双护层电缆为例,如外护套的平均尺寸超出标称厚度0.3mm,则每公里多消耗“退灭虫”护套料约100kg,折合人民币约2500元/km。此外,本实用新型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电缆外护层挤出厚度的增大(根据目前的实验数据,挤出厚度可以达到2.0mm),能更好的满足客户对电缆双护层护套多种不同厚度规格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各种类型的双护层电缆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模芯的一种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模芯的一种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模芯与模套的一种侧视装配图。
其中:1、模芯;11、装卸凹面;2、模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的新型挤出机模具,包括模芯1和模套2,其特征在于:模芯1的侧边上设置有多个装卸凹面11,装卸凹面11的数量为大于2的偶数,并且装卸凹面11沿模芯1边缘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装卸凹面11的数量为12,相对称设置的任意两个装卸凹面11之间的距离为273mm。
装卸凹面11与模芯1的一个端部邻接设置,模芯1的与装卸凹面11邻接的端部为锥形,模套2的内壁形成与锥形端部配合的锥面,锥面的锥角为43度,模芯1与模具2之间的配合间隙为2.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28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糖秸秆的保存方法
- 下一篇:以适合用户需求的频率执行校准的打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