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箱防虹吸进水阀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02842.4 | 申请日: | 201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2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瑞尔特卫浴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D1/32 | 分类号: | E03D1/32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 35101 | 代理人: | 徐东峰 |
地址: | 361026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虹吸 进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便器水箱进水阀,特别是一种水箱防虹吸进水阀。
背景技术
座便器水箱进水阀与自来水管道连接,当自来水管道断流或低水压时,与其连接进水阀会产生负压导致冲厕水箱中的水虹吸倒流回污染自来水管道,因此目前冲厕水箱进水阀大都具有防虹吸功能;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250431)公开的一种防虹吸进水阀,其在分流盘4和压盖3之间设有可在二者之间活动以堵塞所述出水通道42进水端421和进水通道41出水端411或堵塞所述补气口301的防虹吸胶垫6,这种进水阀的分流盘4包括一盘体401和一与该盘体401焊接为一体的底盘402,该底盘402由进水管1顶部外侧外延形成的。上述进水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把进水通道41和出水通道42均设于该分流盘4上,使分流盘4的结构过于复杂,开模成本增加,并且造成后续分流盘4与进水管1上的底盘402焊接装配的对位问题;②由于进水通道41和出水通道42均设于该分流盘4上,因此该分流盘4与底盘402焊接时需要先把分流盘4上的出水通道42与底盘402上的出水端422对位,因此组装效率低下,并且可能出现因错误对位焊接导致产品的不良率大增。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装配快捷的一种水箱防虹吸进水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水箱防虹吸进水阀,含出水管以及顶部侧向外延有圆盘的进水管,顶部边沿设有若干进气孔的压盖连接在出水管顶部,压盖内设有止水胶垫,止水胶垫与圆盘之间设有一分流盘,止水胶垫套于分流盘顶部并与进水管顶端贴合,其特征在于:分流盘边沿设有若干连通其顶部及底部的导流孔,分流盘底部设有与导流孔连通的分流通道;进水管与分流盘密封连接;分流盘顶部、分流盘侧面与压盖之间的间隙及出水管的出水缺口构成一出水通道,出水通道与导流孔连通;分流盘与压盖之间设有可向上移动封堵进气孔或向下移动封堵导流孔的防虹吸胶垫。
所述的圆盘侧面上设有一环槽,环槽中套有密封圈,分流盘、密封圈、进水管套合或卡合连接,使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分离。
所述的圆盘下方设有使水流减噪的旋流器,该旋流器使得流经出水管的水快速形成离心力排出并绕出水管内壁流下,以避免产生流水噪音。
所述的圆盘下方设有一由栅盘及弹性胶垫构成的防虹吸辅助装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防虹吸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是:分流盘与进水管顶部套合连接而非焊接,没有对位问题,组装更为快捷;进水管顶部的分流盘的导流孔由止水胶垫控制进水或止水。 分流盘顶部、分流盘侧面与压盖之间的间隙及出水管的出水缺口构成一出水通道结构更为简单,进水管断流时,防虹吸胶垫打开进气孔,避免水箱的水经出水管倒流回自来水管道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装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压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流盘的顶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流盘的底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流盘与进水管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进水状态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防虹吸状态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组装结构剖视图。
图中:10.出水管;20.进水管;21.圆盘;22.环槽;30.分流盘;31.导流孔;32.凸环;33.分流通道;40.密封圈;50.压盖;51.进气孔;60.止水胶垫;70.防虹吸胶垫;80.旋流器;90.出水通道;100.防虹吸辅助装置;101.栅盘;102.弹性胶垫;103.出水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瑞尔特卫浴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瑞尔特卫浴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28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基耐氯腐蚀电弧喷涂粉芯线材
- 下一篇:活性染料浅元固色剂及其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