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速雷达抗干扰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01124.5 | 申请日: | 2010-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08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何春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联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S7/36 | 分类号: | G01S7/36;G01S13/5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测速雷达 抗干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雷达测速系统和智能交通车载系统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测速雷达抗干扰器。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车载雷达测速系统和车载电子警察系统在车内应用时,雷达容易受到发动机及车内空调的干扰,解决受干扰的方法是:使用时,关闭空调和发动机,或将雷达单独放置到车外,以回避雷达受干扰的问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缺点:第一,雷达与摄像机集成应用时,需要关闭空调和发动机,关闭发动机后不利于给雷达及摄像机供电,而关闭空调后也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工作环境;第二,上述车载雷达测速系统不能在车辆的行驶中应用;第三,雷达与摄像机分开应用时,需要把雷达单独引线放到车外来回避干扰,固定安装麻烦,集成度低。
这个现状制约了雷达测速技术的发展应用,人性化程度低,设备的使用效率也不够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测速雷达抗干扰器,它集成度高,便于用户使用及维护。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测速雷达抗干扰器,主要由具有底板、顶板、以及背板、两个侧板构成的内壳组成,所述的底板与顶板平行设置,所述两个侧板的一端分别与背板的两端相连,而所述两个侧板及背板的上下两端则分别与底板、顶板相连形成前端具有开口的空腔壳体,为了防止发动机的干扰,所述的底板前端伸出于顶板5~15cm,为了方便安装摄像机及雷达,该测速雷达抗干扰器还包括有与背板平行的前端板,所述的前端板分别与底板、顶板及两个侧板连接,并在前端板上设有雷达安装孔及摄像机安装孔。
为了防灰防尘,以及保护雷达与摄像机,防止击撞,该测速雷达抗干扰器还包括有防尘盖板,所述的防尘盖板包括横截面呈“U”型的连接件、以及一侧与连接件前端铰接的前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套接于内壳上部,且在内壳的两个侧板上均设有外凸的滑动头,并在连接件与滑动头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滑槽,所述的防尘盖板通过滑动头与滑槽与内壳连接;所述前盖板的底部卡接或固定连接于内壳的底板上。
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的底板前端伸出于顶板8cm;所述的侧板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的开口为斜面开口。
所述的内壳及防尘盖板均采用金属材料、木质材料或塑料制作而成。
为了进一步防止空调的干扰,该抗干扰器还包括有安装于汽车空调出风口处的金属网;所述的金属网采用铜丝网或不锈钢网。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把雷达和摄像机一起安装在抗干扰器内,防止发动机干扰雷达,集成度高。
(2)本实用新型配置防尘防撞击盖,与内壳活动连接,在不使用雷达测试系统时,可利用防尘防撞击盖将雷达与摄像机保护起来,不易被损坏。
(3)本实用新型配置一个金属网放在仪表平台上的空调出风口,防止车内空调干扰雷达。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外观简洁、便于用户使用及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壳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尘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未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金属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底板;2-顶板;3-背板;4-侧板;5-前端板;6-雷达安装孔;7-摄像机安装孔;8-连接件;9-前盖板;10-滑动头;11-滑槽;12-金属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测速雷达抗干扰器,主要分为内壳及防尘盖板两部分,防尘盖板套接于内壳外侧,并与内壳活动连接,可前后滑动。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的连接方式为:在内壳的两个侧板4上均设有外凸的滑动头10,并在连接件8与滑动头10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滑槽11,所述的防尘盖板通过滑动头10与滑槽11与内壳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联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联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11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