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钻具减阻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301652.6 | 申请日: | 2010-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5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于小龙;谭峻松;陈永锋;张亮;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7/10 | 分类号: | E21B17/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朱瑜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具减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钻具减阻器。
背景技术
油田水平井的开发,使单井产量向明显提高的趋势发展。因此,水平井技术在油田中得到全面推广。在油田钻井作业过程中,特别是在水平井、大位移定向井钻井过程中,其水平段、大位移的井段越来越长,随之带来钻具在钻进作业过程中摩阻急剧增大,使作用在钻杆上的扭矩和钻压难以传递到钻头上,钻井作业无法顺利进行,严重时会造成卡钻。目前,在水平井、大位移定向井钻进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使用扶正器来保证钻杆的顺利钻进,但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满足作业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钻具减阻器,其可将钻具与井壁间的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使钻井作业能够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钻具减阻器,其特征是:包括钻杆节箍,钻杆节箍上安装有滚筒,钻杆节箍和滚筒之间的间隙设有钢球,滚筒与钻杆节箍之间设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滚筒由两个半圆筒组成,两个半圆筒由固定销钉固装在一起。
所述滚筒两端设有锥面,锥面母线与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60°。
所述滚筒外表面交错、均匀的镶嵌有四排硬质合金材质的圆块,圆块的高度高于滚筒外表面。
所述圆块之间的夹角为5°。
所述钻杆节箍外表面设有台阶,滚筒的内表面设置有台阶孔,钻杆节箍外表面的台阶与滚筒内表面的台阶孔之间置有钢球。
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后,在钻杆节箍和滚筒之间安装了钢球,在钻进中通过滚筒与钻杆节箍之间的钢球转动就可将井下钻具与井壁间的滑动摩擦转化为钻杆节箍与滚筒间的滚动摩擦,不但减少了钻具转动摩擦力,也降低了出现卡钻事故的风险,保证了钻井作业的顺利进行;另外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O型密封圈压在滚筒和上下端接头之间的缝隙,可屏蔽了钻井液中的泥砂,因此本实用新型适宜于水平井、大位移定向井钻井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钻杆节箍;2、O型密封圈;3、固定销钉;4、圆块;5、钢球;6、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一种钻具减阻器,包括钻杆节箍1,其两端均有钻杆螺纹,钻杆节箍1上安装有滚筒6,滚筒6由两个半圆筒组成,两个半圆筒由固定销钉3固装在一起,滚筒6外表面交错、均匀的镶嵌有四排硬质合金材质的圆块4,圆块的高度高于滚筒外表面,圆块之间的夹角为5°,滚筒两端设有锥面,锥面母线与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60°,钻杆节箍1外表面设有台阶,起到限位的作用,滚筒6的内表面设置有台阶孔,钻杆节箍外表面的台阶与滚筒内表面的台阶孔之间置有钢球5,在钻杆节箍1和滚筒6之间形成滚动,在钢球所在的腔内注入有润滑油,能起到密封作用,安装时用手转动滚筒,以自由转动为宜。滚筒与钻杆节箍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2,O型密封圈被按压在钻杆节箍1和滚筒6之间,它的作用是过滤掉钻井液中的泥砂,又可以对钢球腔内注入的润滑油起到密封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动作原理为:
减阻器下入井开始工作后,其滚筒外部直接与井壁接触,通过钻杆节箍1与滚筒6之间的钢球3就可将井下钻具与井壁间的滑动摩擦转化为钻杆节箍1与滚筒6间的滚动摩擦,因此在实施定向井钻井的转弯处具有较好的减小摩擦阻力效果,可以达到在径向方向减小摩擦阻力,保证设备运行稳定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监理技术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16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