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95945.8 | 申请日: | 201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0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齐向阳;毛节荣;奚源;田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F1/10 | 分类号: | B64F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10008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室 双向 驾驶 飞机 牵引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设备的地面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机牵引设备。
背景技术
飞机牵引车是一种重要的机场地面设备。在现代机场上,牵引车主要承担一下作业:将飞机由停机坪牵引至客机坪或登机桥附近,供旅客上飞机;将停靠在登机桥旁的飞机顶推离桥,直到有足够的地面使飞机能靠自身动力向前滑行为止;在停机坪之间或停机坪与机库、维修车间之间调度飞机;在机库或维修车间内移动飞机等。
飞机牵引车要求其外形比较低矮,以便在飞机机翼下以至机身下穿行。为此一般均采用前置驾驶室的布局,即使是很大型的牵引驾驶室高度也仅2m左右,比一般卡车低的多。
针对大型飞机而言,现有的飞机牵引车可以满足使用要求,而针对直升机等机腹较低的飞机来说却很难操作。
为此,提供牵引力更大、车身更低、转弯半径更小、机动性更好、通用性更广泛的飞机牵引车为目前发展的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不仅可以满足牵引飞机的通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改善驾驶员向后的视野,并且在同等大小牵引力的牵引车中可达到牵引直升机等机腹较低的飞机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包括车体、驾驶部、动力驱动部、夹持举升装置,所述驾驶部设置在所述车体前端的左侧,所述驾驶部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操作部,一个操作部面向车头设置,另一个操作部面向车尾设置;所述动力驱动部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动力驱动部包括发动机及分别连接发动机的行走驱动系统和夹持举升驱动系统;所述行走驱动系统连接所述驾驶部和车体的驱动桥,所述夹持举升驱动系统连接所述驾驶部和所述夹持举升装置,所述夹持举升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端。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面向车头设置的操作部位于所述车体前端的左侧,所述面向车尾设置的操作部位于所述车体前端的中部。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行走驱动系统包括一个变量柱塞泵及连接变量柱塞泵的两个变量液压马达,所述两个变量液压马达分别设置在牵引车的后轮上。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夹持举升装置包括:架体、导轨、滑套、托盘、前辊轮装置、后辊轮装置、夹持举升油缸、压紧油缸、限位装置,所述导轨相对设置于所述架体的两侧,所述滑套的两侧为滑动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导轨上,所述前辊轮装置铰接于所述滑套并设置在所述导轨之间,所述后辊轮装置铰接于所述滑套的滑动端的后端部并连同所述滑套于所述导轨中滑动或于所述导轨的后端部外打开,所述夹持举升油缸设置于所述架体的两侧,所述夹持举升油缸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滑套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所述托盘通过一连接棘轮连接于所述导轨的前端部,所述压紧油缸相对于所述前辊轮装置设置在所述导轨之间并连接所述前辊轮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架体上并限制所述滑套的滑动位置。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夹持举升驱动系统包括一齿轮泵,分别连接所述夹持举升油缸及所述压紧油缸。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前辊轮装置包括:前辊轮架、前辊轮,所述前辊轮架铰接于所述滑套,所述前辊轮通过一支臂安装在所述前辊轮架上;所述后辊轮装置包括:后辊轮架、后辊轮,所述后辊轮架通过一铰接轴铰接于所述滑套的滑动端的后端部,所述后辊轮架为一V形臂,所述V形臂的两端部分别铰接一所述后辊轮。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铰接轴上还设置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套,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辊轮架。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架体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托盘提升高度的一行程开关。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行走驱动系统中还连接设置有:换向电磁阀、换挡电磁阀、滑行阀、冲洗阀。
上述的无驾驶室双向驾驶无杆飞机牵引车,其中,所述夹持举升装置铰接于所述车体的后端。
与现有的飞机牵引车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
1.适用范围广,结果紧凑,布局合理,车身高度低,牵引力大,可牵引直升机等机腹较低的飞机。
2.易于操作。可前后驾驶,操作人员有较大的活动范围,便于观测,能够直接观察到牵引情况,保障操作安全。
3.结构简化,可靠性高,便于维护。不仅能够保证通过性要求,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前桥后马达的结构可接触性强,便于维修服务人员维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959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钉型开箱机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双人游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