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通道芯片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94300.2 | 申请日: | 201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3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崔大祥;王贤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康立达纳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 |
代理公司: | 上海衡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4 | 代理人: | 包文超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芯片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微通道的芯片检测装置,即能提高样品检测的准确性,还能同时用于多个样品进行检测。
背景技术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属于免疫学检测技术,根据检测标记物的不同,可以将检测方法分为:酶联免疫检测、同位素免疫检测、胶体金免疫检测、荧光免疫检测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等,根据检测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免疫酶标板、免疫侧向层析试纸和免疫渗滤等方法。其中,目前使用最广泛且最具代表性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ELISA检测通常在48孔或96孔酶标板上完成,检测过程步骤较多,时间较长,检测所需的样本量亦较大。其单次检测的样本数较少且难以同时检测多种抗原或抗体。
与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相比,免疫渗滤技术和免疫侧向层析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仅需一步)、应用灵活(单人份或少量样品)和检测时间短(约15分钟)等特点。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是免疫渗滤技术的代表,该方法的装置包括盖板、底板、微孔滤膜和吸水纸。微孔滤膜置于吸水纸上,然后放置于底板内,最后盖上设有通孔(反应孔)的盖板。微孔滤膜上包被有分子(抗原或抗体),待测样品滴加于微孔滤膜后,液体在重力作用下而向滤膜下方渗滤,再通过清洗和加入标记抗体后实现对待测样品中的目标分子的检测。
免疫侧向层析技术(Lateral Flow Immunoassay,LFIA)是继免疫渗滤之后的另一项膜固相检测技术,通常采用试纸条,这类试纸条通常包括样品垫(sample pad)、标记结合垫(conjugate pad)检测垫(membrane)、吸水垫(wick)和支撑底板(backing)。该技术主要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利用微孔膜的毛细管作用实现溶液在载体上的迁移。待测样品经样品垫上样,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滴加在膜条一端的待测样品慢慢向另一端渗移。移动过程中目标分子与固定于膜上某一区域的分子(抗体或抗原)结合,待测样品中的其它分子则继续渗移而与目标分子分离,然后通过标记物(如:荧光、化学发光、放射性或显色等)来判断待测样品中是否含有目标分子。
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具有超顺磁性的特点,已经在广泛运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国发明专利ZL01113129.2公开了一种免疫胶体金和免疫磁性粒子双标记快速诊断试剂盒,将目的蛋白的抗体或抗原标记一磁性粒子,形成一磁珠,再以此磁珠去标记胶体金,使该抗体或抗原上同时带有两个标示物。然后以此双标记了的抗体或抗原去结合目的抗原或抗体,最终被固定在膜上的相应抗体或抗原捕获,形成一检测带。然后在肉眼对检测带进行初步定性或半定量检测的基础上,以磁性测定仪对该检测带进行定量检测。该发明运用磁性纳米粒的特性实现了定量化检测。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810111583.X公开了一种免疫纳米磁珠诊断试剂盒,包括基底、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按顺序依次排列于基底上,结合垫含有免疫纳米磁珠,该磁珠上偶联有抗体或抗原。硝酸纤维素膜上有检测带和对照带,检测带上有固定于膜上的与目的蛋白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对照带上有固定于膜上的抗体或抗原。该发明是对现有技术(ZL01113129.2)的改进,运用免疫侧向层析技术,但是当待测样品中的目标分子的分子量偏大或分子的Stocks半径较大时,目标分子难以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在硝酸纤维素膜的微孔中实现渗移。虽然可以通过放大微孔孔径,但孔径放大会显著影响层析效果。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810207770.8公开了一种纳米磁性粒子层析试纸检测方法,先对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羟基、氨基、羧基或巯基进行修饰后,与抗原或抗体偶联,然后通过在试纸的底衬上依次搭接粘贴有检测反应部分和吸水部分制备层析试纸条。检测反应部分上包被有抗体或抗原的检测区,同时包被有抗相应抗体或抗原作为参考线,利用纳米磁性粒子的颜色来检测相关抗原或抗体的存在。该发明对免疫侧向层析技术进行了改进,省去了样品垫和检测垫,但是仍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分子量偏大或分子的Stocks半径较大时,目标分子难以在毛细现象的作用实现迁移的问题。
当分子量偏大或分子的Stocks半径较大时,由于现有的免疫渗滤技术和免疫侧向层析技术都需要使用硝酸纤维素膜,而目标分子难以在毛细现象作用下实现有效迁移。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康立达纳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康立达纳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943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