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碾米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83545.5 | 申请日: | 201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43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熊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才华 |
主分类号: | B02B3/04 | 分类号: | B02B3/04;B02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碾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加工机械,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碾米机。
背景技术
碾米机作为常见的农用加工机械在农村得到了广泛地推广,然而,传统的单砂辊碾米机的碾白能力小,适合于粳稻开糙或适合灿稻的开糙和半精碾。在碾米的过程中,砂辊表面的沙粒在米粒表面刻画出很多沟痕,米粒的外观看起来很粗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碾米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同类产品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碾米机,包括壳体、下机体、进料斗及出米嘴,还包括:进口座、出口座、空心主轴、主轴皮带轮、喷风机、风机支架、螺旋辊筒;所述进口座和出口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空心主轴两端通过所述进口座和出口座上的轴承固定,所述空心主轴的一端伸出所述进口座依次连接所述主轴皮带轮和喷风机;且所述喷风机安装在固定于所述下机体的风机支架上;所述进口座与出口座之间的壳体内部为米室,所述米室内包括套设安装在所述空心主轴上的螺旋辊筒,所述进料斗设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并与所述米室相通,所述出米嘴设于所述壳体下方与所述下机体连接的位置并与所述米室相通。
上述的碾米机中,所述空心主轴上在与所述螺旋辊筒套接的位置设有通孔;所述螺旋辊筒上还设置有筋状突起以及与所述空心主轴的通孔相通的通风开口。
上述的碾米机中,所述进料斗与所述壳体之间还设有进料流量调节装置。
上述的碾米机中,所述壳体下方设置所述出米嘴的位置还设有过滤米筛。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碾米机结构配置合理,整机运转平稳且外形美观;产量大,产米色白而光洁、含糠量少、米温低且碎米率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碾米机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碾米机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碾米机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碾米机实施例的侧视图,并且两图中在壳体部分都带有剖视效果。如二图所示,本实施例碾米机,包括壳体1、下机体2、进料斗3及出米嘴4,还包括:进口座5、出口座6、空心主轴7、主轴皮带轮8、喷风机9、风机支架10及螺旋辊筒11。其中,进口座5和出口座6分别固定在壳体1的两端;空心主轴7两端通过进口座5和出口座6上的轴承固定,空心主轴7的一端伸出进口座5后依次连接主轴皮带轮8和喷风机9;并且喷风机9是安装在固定于下机体2侧面的风机支架10上;进口座5与出口座6之间的壳体内部为米室12,米室12内包括套设安装在空心主轴7上的螺旋辊筒11;进料斗3设于壳体1的上方并与米室12相通,进料斗3与壳体1之间还设有进料流量调节装置13;出米嘴4设于壳体1下方与下机体2连接的位置并与米室12相通,壳体1下方设置出米嘴4的位置还设有过滤米筛(图中未示出)。
上述实施例的碾米机中,空心主轴7上在与螺旋辊筒11套接的位置设有通孔;螺旋辊筒11上还设置有筋状突起以及与空心主轴7的通孔相通的通风细缝开口。
以下结合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对本实用新型碾米机的工作流程进行简单说明:
糙米(或稻谷)经进料斗3、进料流量调节装置13进入壳体1内,在螺旋辊筒11的作用下沿轴向前推进,因受出口阻力板(图中未示出)阻力影响使米粒产生压力,并在螺旋辊筒11的筋状凸起的作用下,互相碾擦剥皮,米粒达到所需精度后,经过滤米筛由出米嘴4排出;同时由喷风机9产生的高压风经空心主轴7的内孔由螺旋辊筒11上的细缝开口喷入米室12内,从而加强了米的碾白作用,并带走了部分碾白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米糠随高压风经米筛排出,再进吸糠风机送到集粮室中,最后得到含糠极少的成品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碾米机结构配置合理,整机运转平稳且外形美观;产量大,产米色白而光洁、含糠量少、米温低且碎米率低。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依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显而易见地想到一些雷同、替代方案,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才华,未经熊才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35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