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82732.1 | 申请日: | 201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6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蔡明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万旭电子元件有限公司;万旭电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8 | 分类号: | H01R13/648;H01R13/5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5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这种电子产品大部分都需要通过一个电连接器来进行电力的补充,或者是用来作为资料的传输作用,因此电连接器在使用者和电子产品之间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常用的电连接器主要包括由绝缘本体和各导电端子等所组成的一插接座、分别对应各导电端子并且与导电端子一一对应作电连接的多根导线、包覆在各导线外的导电布及罩盖在插接座外的金属外壳,所述导电布采用其一端大致与金属外壳的边缘对齐的方式来设置,这样组合成一电连接器结构。
然而,现在常用的电连接器,虽然具有电力补充和资料传输的功能,但是其金属外壳的边缘与导电布的一端是以对齐的方式来布置的,在对此电连接器进行插接或者拔取的反复过程中,不免造成各导线和导电布产生弯曲变形。这种弯曲变形将使得各导线端部裸露在外,不仅容易发生受潮现象,而且裸露的导线金属易和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而氧化,这样都会影响导线的阻抗,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功能,这种结构需要加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部分导电布搭接在金属外壳上,可以有效地避免导电端子和导电线的裸露,保证导电端子免受电磁干扰,确保导线的阻抗不受外界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
绝缘本体;
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相互平行地固定在绝缘本体上;
若干导线,所述导线与导电端子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罩盖在绝缘本体外部,并覆盖于各导电端子和各导线的连接处;
导电布,所述导电布包覆导线且延伸有一遮蔽段,所述遮蔽段覆盖在金属外壳的表面上。
在上述构造中,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上外壳板和下外壳板,所述上外壳板后端两侧分别延伸出开口向下的上承接臂,所述下外壳板对应上承接臂的位置处分别成型有开口向上的下承接臂,所述上承接臂和下承接臂相互配合搭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板,所述基板的端面延伸形成一固定条,所述基板和固定条之间固定有导电端子;所述固定条两侧分别形成有限位块,所述上外壳板和下外壳板上下扣合夹掣在限位块处;所述每个导电端子包括插接段和焊接段,所述插接段形成在固定条的前方,所述焊接段形成在固定条的后方;所述导线的一端裸露有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焊着在对应导线端子的焊接段上;所述基板远离限位块的端部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凸伸臂,所述导线均设于两凸伸臂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的导电布包覆导线,并且延伸有覆盖在金属外壳表面上的遮蔽段,有效地避免了导电端子和导线的外露,防止电磁干扰和阻抗受影响;
2.本实用新型在绝缘本体后端两侧设置有凸伸臂,导电布的侧边是粘接在凸伸臂的上下表面上,在电连接器进行插接或者拔取的过程中,有效地抵抗导线和导电布的弯曲变形量;
3.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外壳的上、下外壳板分别形成有配合对接的上、下承接臂,提高了金属外壳与各组成元件之间的安装简易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电布和各导线、各导电端子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10为绝缘本体;11为基板;12为固定条;13为限位块;14为凸伸臂;
20为导电端子;21为插接段;22为焊接段;
30为导线;31为连接段;
40为金属外壳;41为上外壳板;411为上承接臂;412为上补强条;42为下外壳板;421为下承接臂;422为下补强条;
50为导电布;51为遮蔽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有绝缘本体10、若干导电端子20、若干导线30、金属外壳40及导电布50。
绝缘本体10是以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的,其具有一基板11及自基板11一端面向上延伸出来的一固定条12,并且在该固定条12两侧分别成型有矩形的限位块13。在基板11远离限位块13的端部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凸伸臂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万旭电子元件有限公司;万旭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万旭电子元件有限公司;万旭电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27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滑多功能床单
- 下一篇:一种可提高太阳能充电效率的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