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筒式阵列结构油烟异味电净化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81439.3 | 申请日: | 201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92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洪华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B03C3/017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5263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阵列 结构 油烟 异味 净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烟净化器,特别涉及一种筒式阵列结构油烟异味电净化器。
背景技术
我国自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以来,在我国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带给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健康等社会问题,目前已引起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油烟净化器为平板式结构,其结构一般为两块对设的平板式电极板,此结构导致电场高度短,针对针尖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死角,电场不均匀等缺陷,此缺陷会导致油烟净化器的净化率不高,不能有效净化油烟中的异味及部分油烟,需经烟道进一步净化,沉淀油烟,再外排于大气,虽经烟道进一步将化,但排于大气环境的空气仍具有一定的有害物质排放量。
现今社会提倡低碳排放,而很多公寓楼房(特别是小面积的)由于受到面积、管道等其他因素的限制,一般不设烟道或者烟道很短,这样,如果油烟净化器的结构不合理,将会导致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大气,危害人类,同时有背于政府的倡导。
另外,很多家庭采用敞开式厨房,油烟如果净化不完全,会直 接飘入客厅,即难闻又危害人体健康。
客户需要净化率高的,节能、环保,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并将有害物质排放降至最低的“零排放”油烟净化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结合机械、电、光的原理来实现对油烟及异味的净化,机械过滤、静电吸附及U·V光分解来实现“零排放”、油烟净化率高的筒式阵列结构油烟异味电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筒式阵列结构油烟异味电净化器,包括设于油烟进口上方的不锈钢凹槽滤网,所述不锈钢凹槽滤网与设有风机的配电箱之间设有圆筒式阵列电净化器及静电吸附器,所述圆筒式阵列净化器的上部设有螺旋电极,下部设有圆筒电极,静电吸附器的侧翼设有吸附电极,螺旋电极上方设有U·V光分解层,设有电极的静电吸附器设于圆筒式阵列电净化器及U·V光分解层之间。
所述圆筒式阵列电净化器包括螺旋电极及设于螺旋电极下方的圆筒电极。
所述圆筒式阵列电净化器设于不锈钢凹槽滤网与静电吸附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将机械过滤与静电过滤及光分解过滤 三道过滤结合于一体,设计合理,去除油烟及异味更彻底、更干净。
2、环保。本实用新型在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上,实现油烟99%以上的过滤,可以将经过滤后的油烟直接排入大气,减少了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排放,净化了空气,有利于环保。
3、降低了火灾的危险系数。本实用新型在吸油烟机的内部消除了油垢,从而消除了油垢引起火灾的危险。
4、降低了成本。本实用新型采用吸油烟机内部消除、净化油烟,不像现有技术需将油烟排入烟道,经烟道再次净化,才能将油烟排入大气。现有技术中楼房需设计烟道,而且每隔一段时间需清理烟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本实用新型只经吸油烟机内部一次净化,就可将油烟直接排入大气,结构刚性好,耐用,造价低,安装清洗方便。
5、降低了能耗。本实用新型无二次污染,运行能耗低,无火灾隐患。
6、适应性高。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净化器的长短、大小而定,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平板结构的电净化器平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平板结构电净化器的电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圆筒式阵列电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A、油烟进口 1、不锈钢凹槽滤网 2、圆筒电极3、圆筒式阵列电净化器 4、螺旋电极 5、静电吸附器6、U·V光分解层 7、吸附电极 8、配电箱 9、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
图1为现有技术中平板结构的电净化器平面图。在图1中,平板结构的电净化器为平面设计,电场高度短,针对与针尖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死角,电场不均匀。
参见图2
图2为现有技术中平板结构电净化器的电极示意图。在图2中,电极与电极之间之间的间隙较大,容易流失油烟分子,净化效果不理想。
参见图3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圆筒式阵列电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3中,圆筒式阵列电净化器3由螺旋电极4及设于其下的圆筒电极2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洪华,未经刘洪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14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