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油封结构气弹簧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78243.9 | 申请日: | 2010-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3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世铭 |
| 主分类号: | F16F9/36 | 分类号: | F16F9/3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19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油封 结构 弹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目前广泛用于机械制造,汽摩,运输设备,工具箱等箱盒制造,医疗,健身,厨房橱柜等技术领域的压缩气弹簧(以下简称气弹簧),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汽车、纺织机械、印刷设备、办公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应用最广泛自由型气弹簧。
技术背景
气弹簧是一种将高压气体密封于缸筒内,通过活塞产生弹性功能的产品.该产品工作时不需要外界动力,举力恒定.具有寿命长,易调控,无须保养等优点,可以起支撑、缓冲、制动、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等功能的工业配件。它主要由缸筒、活塞杆、活塞、密封导向件、油气混合物和接头等组成。气弹簧是在密闭的缸筒内充入惰性气体或者油气混合物、使腔体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的几倍或者几十倍,利用活塞杆的横截面积小于活塞的横截面积从而产生的压力差来实现活塞杆的运动。缸筒内有部分油液起液力阻尼作用、单向节流阀沟通有杆腔和无杆腔。自由状态活塞杆始终伸出,呈伸展状态。气弹簧有着很显著的优点:速度相对缓慢、动态力变化不大(一般在1∶1.4以内)。自由型气弹簧凭借其轻便、工作平稳、操作方便、价格优惠等特点,在汽车、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纺织设备/航空、医疗器械、家具、机械制造等领域等行业等到了广发的应用。自由型气弹簧是只有最短、最长两个位置,主要起支撑作用支撑杆器件.气动支撑杆以高压惰性气体为动力,在整个工作行程中支撑力是恒定的,并具有缓冲机构。
通常,评判一个气弹簧的质量优劣主要考虑其密封性,如果密封性不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油、漏气等现象、影响力值的精确度、尤其是是缸筒外径为22毫米、公称力大于500N的气弹簧、比如需要750N的气弹簧,压力误差不超过2N,由于漏气、气弹簧的力值可能和实际需要的750N相差比较大;气弹簧的使用寿命以其可以完全伸缩的次数计算、气弹簧在行程中的力值变化,理想状态下的气弹黄应该在整个行程中力值保持不变。但由于漏油、漏气、使得气弹簧在行程中的力值不可避免地出现变化。气弹簧的公称力衰减量大、导致力值不断下降、不能达到使用寿命,密封性是衡量一支气弹簧质量好环的重要标准,变化的幅度越小,说明气弹簧质量越好,反之则越差。气弹簧的缸筒两端都要密封、缸筒左端是静密封、一般能保证,缸筒右端是动密封、密封较困难、泄漏时常发生、密封气体要比密封液体难得多、直接影响气弹簧的使用寿命的关键、目前市场上的气弹簧采用的是一个Y型油封的结构、其泄露占有比例大、为此采用了许多措施、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因为密封气体要比密封液体难得多(液压间隙为0.03~0.05mm,而气动间隙要求小于0.01mm)、活塞杆与Y型油封唇口间一旦缺少油膜、随之而来的就是气体外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密封严密,行程力值衰减小,使用寿命长,能够消除漏油、漏气等现象的双油封结构气弹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油封结构气弹簧,包括,缸筒、活塞杆、活塞和密封导向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筒动密封端的密封室内设有一个由两个Y型油封夹紧刚性垫圈的组合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缸筒动密封端的密封室内采用两个起到双层密封作用的Y型油封和两个Y型油封之间设一个刚性金属垫圈的组合结构方式,不仅提高了油封的刚性,而且避免了油封相互挤压变形,可能导致气动间隙使气体外泄的弊端。这种双油封组合结构不仅提高了气弹簧严密的密封性能、消除漏油、漏气等现象,同时也减少了气弹簧行程力值进一步衰减的的力值变化,延长了气弹簧的使用寿命。使气弹簧合格率从原来结构的82%提高到96%。如果在Y型油封设置始终充满润滑油脂的油槽,将密封气体变成油液密封,活塞杆与Y型油封唇口间将不会产生缺失润滑油膜的现象,气体就很难泄漏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油封结构气弹簧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向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中:1管端接头,2缸筒,3油气混合物,4活塞,5O型密封圈,6垫圈,7油封,8刚性垫圈,9V型槽,10油封,11导向件,12活塞杆13杆端接头,14密封室15下陷内环,16运动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世铭,未经杨世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82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