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持式电钻钻头拆装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74077.5 | 申请日: | 201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0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梁祖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祖磊 |
主分类号: | B23B47/00 | 分类号: | B23B47/00;B23B45/0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电钻 钻头 拆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拆装手持式电钻钻头的拆装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手持式电钻钻头的拆装装置有手拧轮齿式,该装置使用繁琐复杂,通常要三个角度分别拧紧,功效很低。并且所使用的轮齿转动时只能与钻卡轮齿的其中一齿咬合,局部受力,极易损齿。由于主动轮齿转轴插于钻卡指定位置,不可跟进,当各自磨损到一定程度时,便无法正常使用。通常用带有棱角的工件冲敲拆装,这样不但加速转卡的损坏,而且还会损坏转壳及轴承。还有一种手握卡头式,卡头采用塑质材料,靠手握控制松紧。卡头运转时直接与手摩擦,易灼伤手掌,不易锁紧,并且依靠手制动,既不科学,也不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公知的手持式电钻的钻头拆装装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式电钻钻头拆装器,该拆装器拆装便捷,安全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拆装器包括外套筒,外套筒下端连接有底座,张力弹簧位于外套筒内下部,下冲击筒位于外套筒内中部,上冲击筒下部位于外套筒内上部,张力弹簧下端与底座相连,张力弹簧上端与下冲击筒相连,上冲击筒的下端与下冲击筒的上端均设有相配合的磨擦头,上冲击筒上端连接有活塞筒,括塞筒上端设有轮齿槽,轮齿位于轮齿槽内,轮齿、活塞筒、上冲击筒、下冲击筒、张力弹簧和底座的内腔相通形成钻头落孔。
轮齿材质可用钢材,也可用橡胶。
本实用新型上端设有带凹凸槽的轮齿,轮齿与钻卡头齿整体紧密咬合,每齿受力均匀,电钻的卡头直接紧密作用于轮齿,不互相摩损,不易损坏卡头。二秒装紧,一秒拆下,不磨手、安全稳定,操作方便。依靠转子运动,采用螺旋、冲击式原理,性能稳定、简便快捷,一般2-3次冲击即可紧固,一次冲击即可拆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轮齿、2.轮齿键槽、3.轮齿槽、4.键、5.换齿取口、6.活塞筒、7.钻头落孔、8.外套筒、9.上冲击筒、9-1.下冲击筒、10.磨擦头、11.弹簧定位孔、12.张力弹簧、13.弹簧弯头、14.底座、15.弹簧定位、16.外套筒定位。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外套筒8下端连接有底座14,张力弹簧12位于外套筒8内下部,下冲击筒9-1位于外套筒8内中部,上冲击筒9下部位于外套筒8内上部,张力弹簧12下端与底座14相连,张力弹簧12上端与下冲击筒9-1相连,上冲击筒9的下端与下冲击筒9-1的上端均设有相配合的磨擦头10,上冲击筒9上端连接有活塞筒6,活塞筒6上端设有轮齿槽3,轮齿1位于轮齿槽3内,轮齿1、活塞筒6、上冲击筒9、下冲击筒9-1、张力弹簧12和底座14的内腔相通形成钻头落孔7。
使用时,先将手电钻方向调整至正转位置,双手握钻。将电钻的卡头垂直放入轮齿1内下压,使张力弹簧12受力。这时轮齿1与卡头齿紧密配合,根据钻头所需的松紧程度确定下压力度。然后触发电源开关,卡头带动轮齿1、活塞筒6、冲击筒一起旋转。这时两磨擦头11之间碰合,迫使下冲击筒9-1随之旋转。靠张力弹簧12的扭力作用,卡头被逐步锁紧。当旋转度大于张力弹簧12张力时,底部的磨擦头10自行脱离回位,对上磨擦头10反方向冲击,从而使卡头形成一种反作用力瞬间紧固钻头。
拆卸时将手钻方向调至逆转位置即可(程序同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祖磊,未经梁祖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40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