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重力双驱动自行车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73125.9 | 申请日: | 2010-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6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永林 |
| 主分类号: | B62M1/00 | 分类号: | B62M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41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力 驱动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工具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重力双驱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自行车有普通的用脚蹬的,还有电动的。脚蹬的自行车节能但不省力,长时间和上坡乘骑体力不支;电动的自行车省力但不节能,受电瓶容量限制,乘骑的距离有所限制。目前市场上缺乏既省力又节能的自行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力双驱动自动车,解决了背景技术的自行车不节能或不省力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重力双驱动自动车,包括车架,车架一端设有左前驱动牙盘、右前驱动牙盘,另一端设有左后驱动牙盘和右后驱动牙盘,左前驱动牙盘和左后驱动牙盘分别与左滚子链飞轮啮合,右前驱动牙盘和右后驱动牙盘分别与右滚子链飞轮啮合,左滚子链飞轮、右滚子链飞轮与主动运轮分别通过左右螺纹连接,车架前端设前立柱,前立柱与车把连接,车座的前端与前立柱相连接,左前驱动牙盘上设有连接前驱动轮的连杆A,左后驱动牙盘上设有连接后驱动轮的连杆B,左踏板及右踏板分别与车架的两端连接;
车座中下部分别设有减震器A、减震器B,减震器A和减震器B与主运动轮中心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车子行进的动力不需要人体的腿部或臂部力量来实现,而是依靠重力获得,只要前后的重力不均衡,车体就会不停地摆动,前后驱动轮一起一伏,无论前后哪一个驱动轮先着地,都会通过连杆迫使驱动牙盘进行摆动,从而使主运动轮向前运动,既省力又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零件说明:1、前驱动轮,2、后驱动轮,3、连杆A,4、连杆B,5、车把,6、前立柱,7、左踏板,8、右踏板,9、主运动轮,10、左滚子链飞轮,11、右滚子链飞轮,12、减震器A,13、减震器B,14、车座,15、车架,16、左前驱动牙盘,17、左后驱动牙盘,18、右前驱动牙盘,19、右后驱动牙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一种重力双驱动自动车,包括车架15,车架15一端设有左前驱动牙盘16、右前驱动牙盘18,另一端设有左后驱动牙盘17和右后驱动牙盘19,左前驱动牙盘16和左后驱动牙盘17分别与左滚子链飞轮10啮合,右前驱动牙盘18和右后驱动牙盘19分别与右滚子链飞轮11啮合,左滚子链飞轮10、右滚子链飞轮11与主动运轮9分别通过左右螺纹连接,车架15前端设前立柱6,前立柱6与车把5连接,车座14的前端与前立柱6相连接,左前驱动牙盘16上设有连接前驱动轮1的连杆A 3,左后驱动牙盘17上设有连接后驱动轮2的连杆B 4,左踏板7及右踏板8分别与车架15的两端连接,车座14中下部分别设有减震器A 12、减震器B 13,减震器A 12和减震器B13与主运动轮9中心相连。
把重力转移到主运动轮9中心的后面,后驱动轮2就会获得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在连杆B4的作用下,与左滚子链飞轮10啮合的左前驱动牙盘16及左后驱动牙盘17此时空转,与右滚子链飞轮11啮合的右前驱动牙盘18及右后驱动牙盘19则同时驱动右滚子链飞轮11正常工作,从而带动主运动轮9向前运动,与此同时前驱动轮逐渐接近地面,当后面的传动系统运动到极限位置时,前驱动轮1刚好与地面接触;再将重力转移到主运动轮9中心的前面,则后面的传动系统进行空转,前面的传动系统进行正常工作,一起一伏完成一个运动过程。
车子以主运动轮为中心,运动动力通过重力就可以实现,就像儿童玩的跷跷板,休闲用的安乐椅,只要前后的重力不均衡,车体就会不停的摆动,前后驱动轮一起一伏,无论前后哪一个驱动轮着地,都会通过连杆迫使驱动牙盘进行摆动,从而使主运动轮向前运动。驱动牙盘摆动的幅度越大,频率越高,车子的运行速度就越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永林,未经周永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31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